6 结语 本文论证了汉语的“后果宾语”结构中含有表示“产生”、“粘附”义的隐性补语,从中提炼出“隐性述结式”的理论模型,从“述结式”的角度解决了这类结构的各种主要问题。“隐性述结式”与普通述结式的差别在于它不需要补语就能明确地表达结果信息,因此允许补语谓词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语音实现。语义上冗余的成分能省则省是比较经济的,“隐性述结式”正是这种情况。 “隐性述结式”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更多的特殊现象,如本文提出的“失去”义“隐性述结式”可以统一解释“取得”义双宾、隐性致使等结构的论元允准及实现等问题。这种机制在汉语中的进一步应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①本文所指的旁体论元指原因、目的等与动词没有论旨选择关系的非核心成分。 ②针对述结式的“论元提升”讨论的是如何从述语、补语谓词的论元提升为整个述结式论元的问题。与句法层面讨论的诸如非核心成分提升至核心句法位置的“论元提升”操作有本质区别,注意不要混淆。 ③本文用{}标示隐性补语, 代表隐性补语没有语音实现形式的情况。 ④这时虽然述语和补语谓词的主体论元同指,但两者并未合并。证据是补语的主体论元还能以反身代词的形式实现出来,如“他把自己跑了一身汗”/“他跑了(自己)一身汗”。可见间接宾语位置依然存在,因此可把“他跑了一身汗”看做隐性的三元结构。 ⑤这里用{出}代表“产生”义隐性补语属于用隐性补语的实现形式转喻其自身,即用“例”(token)转喻“类”(type)。但如文中所述,隐性补语重在起语法作用,语音上不一定有实现形式,不要误以为“产生”义隐性补语总是实现为“出”。 ⑥“产生”和“粘附”两种隐性补语表达的都是一种“附着”事件(某结果附着于某对象)。只不过途径不同,前者的结果本来不存在,通过“产生”而“附着”(跑了我一身汗);后者的结果本来就有,通过“转移”而“附着”(摸了我一手灰)。 ⑦{沾上}代表“粘附”义隐性补语是因其语义与“粘附”义相符,虽然在语音实现形式(“上”)不完全一致。 ⑧针对“一身汗”、“一手油”等表示“遍布”结果义的临时量词,在“后果宾语”结构中占大多数。 ⑨“跑了两身汗”如可以接受的话,则表示经历了两次“跑一身汗”的过程。 ⑩事实上不少句子如要硬给隐性补语一个语音形式反而不能被接受,比如我们不会说“*摸上一手油”。 (11)此例出自蔡维天(2005)例(12)b。 (12)这里用{掉}代表“失去”义的隐性补语也属于用“例”转喻“类”,并不意味隐性补语一定有这种语音实现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