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http://bookcritics.org/ blog/ archive/ national-book-critics-circle-announces-award-winners-for-publishing-year-20。 [2] 截止2016年7月,CNKI数据库中专门论述莫莱蒂的期刊论文有:吴雨平、方汉文:《“新文学进化论”与世界文学史观——评美国“重构派”莫莱蒂教授的学说》,《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吴雨平、方汉文:《“文学世界体系”观念评骘》,《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高树博:《小说对城市的想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高树博:《论弗兰克·莫莱蒂进化论文学史观》,《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高树博:《弗兰克·莫莱蒂对“细读”的批判》,《学术论坛》2015年第4期;陈晓辉:《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研究方法——基于弗兰克·莫莱蒂文学定量分析法的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陈晓辉:《弗兰克·莫莱蒂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形式观》,《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3期;陈晓辉:《弗兰克·莫莱蒂的三重文学空间观》,《西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其他值得关注的论文包括:金雯和李绳的《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4期)以及梅新林的《论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前者有助于了解莫莱蒂所处的学术语境,后者将莫莱蒂的研究放入了欧美文学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3] 比如,莫莱蒂的论文“Conjun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已由诗怡翻译成中文,并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这篇中译将文中的重要概念“distant reading”(“远距离阅读”或“远读”)译成了“远离阅读”。陈晓辉的《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研究方法》一文也存在一些误译。 [4] Franco Moretti,Graphs,Maps,Trees:Abstract Models for a Literary History,London:Verso,2005,2. 在2016年的一个访谈中,莫莱蒂透露他年轻时的理想是做一名物理学家,因为数学不够好,才选择了文学。 [5] Franco Moretti,Distant Reading,London:Verso,2013,179. [6] Melissa Dinsman,“The Digital in the Humanities:An Interview with Franco Moretti,”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March 2, 2016, https://lareviewofbooks.org/ article/the-digital-in-the-humanities-an-interview-with-franco-moretti/. [7] Franco Moretti,Distant Reading, pp.48-49. [8] 该书中的“树”指的是进化树图,因此有学者将书名译作“图表、地图、树状图”。考虑到科学界通常不在“树”后面加“图”字,如“系统树”、“决策树”,本文译作“树”。 [9] Franco Moretti,Graphs,Maps,Trees,1. [10] Franco Moretti,Graphs,Maps,Trees,4. [11] Franco Moretti,Graphs,Maps,Trees,30. [12] Chad Wellmon,“Sacred Reading:From Augustine to the Digital Humanists,” The Hedgehog Review 17.3 (Fall2015), http://www. iasc-culture.org/ THR/THR_article_2015_Fall_ Wellmon.php. [13] Franco Moretti,Distant Reading,181. [14] 网络理论涉及社交网络、信息网络、科技网络、生物网络等多个方面,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小世界理论或六度分隔理论。 [15] 莫莱蒂在文中坦承,这个图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没有考虑边的权重(weight),两个人物之间说一句话和说一百句话,都被当作是一回事。二是没有标识出言语行为的方向,没有说明是谁对谁说话。直到2013年发表的“‘Operationalizing’:or,the Function of Measurement in Modern Literary Theory”一文,莫莱蒂才找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16] Andrew Seal,“We Have Never Been Well-Read:Franco Moretti's Pact with the Devil,” The Quarterly Conversation 33 (September 2,2013),http://quarterly conversation.com/we-have-never-been-well-read-franco-morettis-pact-with-the-devil. [17]参见Matthew G. Kirschenbaum,“What Is Digital humanities and What’s It Doing in English Departments?”ADEBulletin 150(2010):1-7;陈静:《历史与争论——英美“数字人文”发展综述,《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18] Rachel Serlen,“The Distant Future?Reading Franco Moretti,”Literature Compass 7.3 (2010):214-25. [19] Stanley Fish,“The Digital Humanities and the Transcending of Mortality,” January 9,2012,http://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 2012/01/09/the-digital-humanities-and-the-transcending-of-mortality/. [20] Karen Shook,“The Author,”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June 27,2013,https://www. times higher education. com/books/the-bourgeois-between-history-and-literature-by-franco-moretti/2005020.article. [21] Sarah Allison,Ryan Heuser,Matthew Jockers,Franco Moretti,and Michael Witmore,“Quantitative Formalism:An Experiment,” January 15, 2011,https://litlab.stanford.edu/ pamphlets/. [22] Docuscope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出来的一种文本分析技术,相当于一部智能字典,包含了超过2亿的英语词串(string)和101个被称为“语言行动类型”(Language Action Types,简称LATs)的功能性语言范畴,每个词串都被赋予了一个LAT。Sarah Allison,et al.,“Quantitative Formalism,” 2. 国内对Docuscope的应用,参见胡咏梅、王建东:《基于Docuscope技术上非英语专业学生描写文写作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3]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原来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中每个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使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 [24] 目前英语小说的文类名称相当混乱,有的源自小说媒介,如书信体小说;有的源自小说内容,如历史小说、工业小说;有的来自风格,如自然主义小说;有的用比喻,如哥特小说、银叉小说(silver-fork)。Sarah Allison,et al.,“Quantitative Formalism,” 10,note 12. [25] Sarah Allison,Marissa Gemma,Ryan Heuser,Franco Moretti,Amir Tevel and Irena Yamboliev,“Style at the Scale of the Sentence,” June 2013, https://litlab.stanford. edu/pamphlets/. [26] Sarah Allison,et al.,“Style at the Scale ofthe Sentence,” 26. [27] 论文将档案定义为“所有已出版的文学作品中被图书馆或其他地方保存下来的部分”。论文考察的经典文本来自Chadwyck-Healey19世纪小说数据库,共计 263部作品,档案文本总共854部,来自各种不同的渠道。参见Mark Algee-Hewitt,Sarah Allison,Marissa Gemma,Ryan Heuser,Franco Moretti,and Hannah Walser:“Canon/Archive. Large-scale Dynamics in the Literary Field,”January,2016,2-3,https://litlab.stanford.edu/pamphlets/. [28] 项目组测量了每一个单词与下一个单词的衔接的可预测性。比如,“of”这个单词后面通常接的都是“the”,而不是 “no”,因此“of no”这个二元组合(bigram)就远比“of the”更难预测,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大。 [29] 类符形符比 (type-token ratio)指的是不同的词形或类型的数量与单词或形符的关系。 [30] Mark Algee-Hewitt,et al. “Canon/Archive,” 12. [31] Melissa Dinsman,“The Digital in the Humanities.” [32] Franco Moretti,“Invisible objects,”https://www.wiko-berlin. de /en/ fellows/ alumni/fellows-club/ newsletter/ may-2014/ franco-moretti-invisible-objects/. [33] Franco Moretti,“‘Operationalizing’:or,the Function of Measurement in Modern Literary Theory,”December 2013,4,13,https://litlab.stanford.edu/pamphlets/. [34] 如2014年以来围绕张江教授的“强制阐释”论所展开的学术辩论,相关梳理参见魏建亮:《关于“强制阐释”的七个疑惑》,《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35] 周志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9页。 [36] 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37] 张玉能:《本体阐释论质疑——与张江教授商榷》,《上海文化》2015年第12期,第17页。张玉能教授对统计学的理解还停留在随机抽样的阶段,他所援引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源自鲁道尔夫·卡尔纳普1958年发表的系列演讲。然而,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由于具备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我们已经不需要依靠采样分析,而是可以“选择收集全面而完整的数据”,“从不同角度,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数据的方方面面”。参见[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42页。 [38] 陈晓辉:《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研究方法——基于弗兰克·莫莱蒂文学定量分析法的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39] 徐杰:《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文学研究》,《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 [40] Franco Moretti, Distant Reading, 204. [41] Franco Moretti,The Bourgeois:Between History and Literature,London:Verso,2013,14. [42] 相关文献参见苏劲松:《全宋词语料库建设及其风格与情感分析的计算方法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王兆鹏:《建设中国文学数字化地图平台的构想》,《文学遗产》2012年第2期;郑永晓:《加快“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大数据”、“云计算”理论与古典文学研究》,《文学遗产》2014年第6期;钱鹏、黄萱菁:《中国古诗统计建模与宏观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2期。 [43] 如周琴:《安妮宝贝两部小说的语言学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曹莉敏、李海滨:《基于语料库的<金锁记>语言学分析》,《语文学刊》2010年第13期。 [44] 邵燕君:《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载邵燕君主编:《网络文学经典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9页。 [45] 薛静:《都市言情:爱情已朽,如何重建神话?——以辛夷坞<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为例》,载邵燕君主编:《网络文学经典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41页。 [46] 参见王恺文:《类型融合,求道求我》,载邵燕君、庄庸主编:《2015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男频卷)》,漓江出版社2016年版,第222-224页;肖映萱:《“大数据”时代的“反类型”》,载邵燕君、庄庸主编:《2015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女频卷)》,漓江出版社2016年版,第77-79页。 [47] 陈海英:《文艺作品标题之语言学分析》,《天中学刊》2013年第5期。 [48] Franco Moretti,“Literature,Measured,” April 2016,p.7, https://litlab. stanford. edu/ pamphlets/.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