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王天翼 王寅 参加讨论

    (三)SOS 
    语言表达中既有客观意义,也有主观意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CL正是在批判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客观主义语言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调语言不仅具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且将其核心原则概括为“现实—认知—语言”,即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之后逐步形成的。“互动体验”,即充分注重客观现实世界的基础性,强调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认知加工”,即突显辩证法中的人之主观能动性,当为语言和哲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我们拟将这八个字提炼为“体认”二字,也就是学界常说的CL“体认观”,符合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可用于解释语言各层面的绝大多数用法。这就是王寅近来提出“体认语言学”[5]的主要理论依据。 
    我们还反思了后现代译论过分强调读者和译者地位的观点,那种认为“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翻译就怎么翻译”则将人本因素导向了另一极端,并不可取。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澄清其谬误性,因而提出了“体验人本观”,以期能从理论上纠正后现代哲学中的激进人本观,翻译还是要基于原作者在原文本中所反映的原意图,不可过度张扬译者的创造性。 
    在此基础上,笔者反复思考了哲学史中有关“自然vs人”、“客观vs主观”、“感性vs理性”、“存在vs思维”的关系,并将西方哲学中围绕这一关系的争论简史梳理如表1所示: 
    
    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哲学主要基于“单向运思模式”,要么强调感性到理性,要么强调理性到感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建构论”(constructivism)中提出“主客互动论”(Interactionism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31]之后,部分后现代哲学家,如德里达、哈贝马斯等认为其对人本因素强调不够,又提出了“主主互动”(即主体间性),认为真理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共识,这便是“共识真理观”(Consensus Theory of Truth)、“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激进人本观”。王寅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SOS多重互动理解模型”(Subject-Object-Subject Multiple-action Understanding Model),对其加以纠正,强调人们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包含“客-主、主-客、主-主、主-语、客-语、语-语”之间的多种互动关系[32]。这对于人类概念的形成、语言的使用、人际间交流都有较强的解释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