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公鸡”类词和“鸡公”类词的历史源流 3.1 早期汉语中家畜家禽的命名规则 在讨论“公鸡”类词和“鸡公”类词的历史源流前,必须先讨论早期汉语中家畜家禽的命名规则。 在现代汉语中,“公鸡”的“公”表示性别,“鸡”是牲畜名,“公鸡”类词是一个“性别词+牲畜名”组成的复合概念。但在现存的早期汉语文献中,却是只用一个字来表示这个复合概念。这种只用一个字来表示一个复合概念的命名方式我们称之为“单名制”(或可称“单字制”)。例如,“牡”的意思是“雄性+走兽”,“雌”的意思是“雌性+飞禽”,等等。下面的例子出自《急就篇》: 牡:公的家畜。 牝:母的家畜。 骍:赤黄色马。 騩:浅黑色马。 骓:苍白杂色马。 驳:毛色不纯马。 骊:深黑色马。 駵:赤身黑鬣马。 驹:小马。 犊:小牛。 豕:小猪,或猪的总名。 豚:初生的小猪。 豭:公猪。 豝:母猪。 牂:母羊。 羖:黑色公羊。 羔:小羊。 雏:初生小鸟。 雄:公的飞禽。 雌:母的飞禽。 《急就篇》是西汉时的童蒙识字课本,反映了西汉及之前汉字和汉语使用的基本情况。再看下面比《急就篇》更早的出自《诗经》的例子: 駉:腹干壮硕的良马。 驈:白股黑马。 駓:黄白杂色的马。 骐:青黑色的马。 驒:青黑色的马。 骆:白身黑鬣的马。 雒:黑身白鬣的马。 骃:浅黑带白的杂毛马。 騢:赤白相间的杂毛马。 驔:脚胫有长毛的马。 鱼:双眼周围是白毛的马。 羖:黑色公羊。 单名制牲畜名在汉语历史上使用了很长时间,即使是在复名制牲畜名大量出现后也没有完全绝迹。下面是出自唐代文献中的例子: 冬十月,耕牛为寒,筑宫纳而皁之。建之前日,老农请乞灵于土官,以从乡教。予勉之而为之辞:四牸三牯,中一去乳。天霜降寒,纳此室处。(唐·陆龟蒙《甫里集》卷一六《祝牛宫辞并序》) 牲畜名称采用单名制,这不是古代汉语所独有的。实际上,许多其他现代语言也采用这种方法而不用“性别词+牲畜名”的复合方式。我们用百度外语翻译器翻译了英、法、西班牙、俄等四种语言中“牛、马、猪、羊、鸡”等五种牲畜雌雄的名称,并以古代汉语的牲畜名与现代汉语对应,即以“牡=公牛、①牝=母牛、骘=公马、騇=母马、豭=公猪、豝=母猪、羝=公羊、牂=母羊、雄=公鸡、雌=母鸡”,得到了下面的表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