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8)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言科学》2015年第14卷 朱冠明 参加讨论

    5 结语 
    以上论述了人称代词“之”和助词“之”在中古汉语中的衰落,以及由此给汉语的句法演变造成的影响。其中重点讨论的是代词“之”的删略对狭义处置式、隔开式述补结构以及受事主语句的影响,以及助词“之”的删略对“被NV”式被动句和无标记关系小句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两类“之”的衰落带来的其他方面的一些影响,包括动态助词“将”和“数量名”结构的产生等。 
    “之”是上古汉语中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常见的一个功能词,它的衰落乃至消失本身就是汉语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相信这么重要的一个功能词,不会默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它的衰落和消失对汉语句法所造成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讨论到的狭义处置式、隔开式述补结构、新型受事主语句、“被NV”式被动句、无标记关系小句、“数量名”结构等,都是被研究者广为关注的重要的句法现象,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或多或少都与“之”的衰落有关联。“之”的衰落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以及“之”为什么会衰落,则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注意到,先秦汉语中其他一些十分常用的功能词如介词“于/於”、“以”、连词“而”、助词“所”、“者”、语气词“也”等等,也同“之”一样在中古急剧衰落,至近代则从口语中消失。这些功能词衰落的表现、原因以及给汉语句法演变造成的影响,也同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注    释: 
    〔1〕关于“之”作代词、连词、助词等功能词的用法,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1999:832-843)。此书将插在主谓间的“之”归为连词,例如:“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尚书·秦誓》)本文则按照通常的看法将这类“之”视为助词;这里提到的连词“之”是指该书所列连词“之”的第一类,即表并列关系的“之”,例如:“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战国策·赵策三》)本文不讨论“之”的这一类用法。 
    〔2〕数据来源分别是:《左传》据何乐士(2004:45)、《史记》据龚英(2006:4)、《孟子》据崔立斌(2004:176)、支谶译经与《四分律》据魏培泉(1990/2004:59)、《世说新语》据张永言(1992:590)。 
    〔3〕本文凡引佛经用例均依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其中数字“3/96”代表例句出处在《大正藏》的第3册第96页,字母a、b、c分别代表上、中、下栏。后同。 
    〔4〕本文要讨论的助词“之”主要指与句法结构的构成有关的“之”,即位于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位于主谓语之间以及标志宾语前置句的“之”,不包括用于时间副词之后的“之”(“久之”)和专名中间的“之”(“藐姑射之山”)。 
    〔5〕数据来源分别是:《左传》据何乐士(2004:45),为助词2564次与连词543次之和;《孟子》据崔立斌(2004:255),该书称为“连词”;《世说新语》据张永言(1992:590);《史记》(列传30-44)、《般舟三昧经》(三卷本)与《四分律》(前5卷)为笔者调查。 
    〔6〕 严格地讲,先秦汉语及物动词即便不处于句末,也一般都要带宾语,如果不带宾语,则是有条件的。蒋绍愚(2013)详细讨论了先秦及物动词不带宾语的各种条件,可参看。 
    〔7〕 以下关于狭义处置式和隔开式述补结构的产生机制,可参见朱冠明(2005:27-28)相关讨论。 
    〔8〕 朱冠明(2011)认为之所以佛典中这类受事主语句用例很多,可能还与原典语言的影响有关。但不论如何,这类受事主语句是在中古“之”的衰落这一大背景下才出现的。 
    〔9〕 汉语自古就有不少光杆动词不带定语标记直接修饰名词的例子(董秀芳2007),但刘丹青(2005)认为汉语光杆动词作定语并不能看成关系小句,只有论元齐全的及物动词或带有述谓性强化成分(时体、程度词语等)的不及物动词作定语,才是典型的关系小句。下文所举都是这类典型的关系小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