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常规构式、边缘构式形义关系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形义关系配对体的非实体构式都是原型范畴,调整原型范畴的某些特征就可以形成某些非常规的表达,出现一些边缘性用法、特异性用法,而这种调整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语境支持和语用过程来实现。这就体现了构式的原型效应。需要进一步认识的就是原型效应的拓展时空及其机制问题。必须从概念结构上寻找一致性的基础,同时又要从配位方式的可能性及其制约条件中去刻画其运作机制和实例化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基于构式压制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将其前提理解为构式义和组构成分义之间的冲突,将异常现象的产生动因归结为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冲突,而对形式上尤其是组构成分之间配位方式的选择和限制关注不够。这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大背景相关。如 Lee(2001:200)在讨论创新性(creativity)和意义的本质的关系时就特别肯定地认为:“事实上,语言的真正创新基本上跟句法关系不大,而与认知密切相关。”然而,没有配位方式的说明,任何语法现象的说明都是不充分的。如“X CAUSES Y to MOVE Z”这样的语义结构并不必然对应于“X V-ed Y PP”这样的配位方式,只能说可以存在两者相匹配的情况。上面例(1)的汉语对应表达用“把”字句来翻译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汉语表达中还受到韵律系统的制约)。语言表达方式是组构成分线条化的呈现,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同一语言或方言的不同历史时期,同样的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可能呈现为不同的配位方式;同样的配位方式也可能表达不同的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也就是说,这里的意义和形式之间并不必然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我们对形式和意义的抽象都可以在不同层级上展开。因此仅仅是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的说明并不能充分刻画语言系统的构建原则和机制。同样,构式压制不仅关涉语义或概念,同时也关涉到形式。对构式压制现象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重视构式形成和拓展过程中配位方式的选择和限制问题。⑧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四、构式压制现象分析启发人们对语言用变和演变的机制作出新思考 对构式压制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推动人们重视对语言表达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认识,从而使人们对语言用变(change of application)和演变(change of development)的机制及其关系做出新思考。这是对构式压制和语言变化、语言表达方式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新思考。 所谓用变,就是指交际过程中语言成分发生的变化现象,既包括某种变化的多次出现,当然也包括一次性使用,以及所谓的临时活用。如果这种用法能够沉淀下来,成为一种通行的用法,那么这种用变现象就在语言交际中实现了变化过程,我们称作演变。也就是说,演变是用变的积淀,是用变的一种特殊表现,没有用变就无所谓演变了。用变的后果是:形变、音变、义变,最终有可能实现为演变。(施春宏 2006)语言中继承和创新的本质体现于用变和演变的过程中。这其中,就伴随着各种构式压制现象的出现和调整。任何一个语言理论,无论是生成语法还是认知语言学,都将解释语言的创造性潜能及其现实化的制约条件作为一个基本目标。只不过由于认知语言学是基于用法(usage-based)的研究,因此对用变和演变过程的变异现象、异质现象的关注度比较高。又由于认知语言学都是将意义/概念问题作为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特别关注意义的调整在用变和演变中的作用。这从前文所引文献对构式压制的理解就可见出,基本上都是强调压制所带来的意义上的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