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涵泳”,做中国学问要入其内也能出其外 牟钟鉴回忆,冯友兰在指导自己的研究生学习时,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强调态度和方法,“他提示我与同学,学习古典要‘涵泳’,这是一个基本态度和方法”。“涵泳”堪称冯友兰一生治学经验的结晶。其本义是水中潜游,引申到做学问,就是要求学者深入到研究对象和原典之中,潜心品味体会,尔后自由穿行。 而“涵泳”的提出,与当时的学术环境相关。那时候强调,研究中国哲学史要先树立理论模式、再看古人著作。而这个理论模式就是苏联日丹诺夫对哲学史的定义: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是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按照这个模式来套中国哲学史,在今天看来就有些不伦不类。牟钟鉴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无论老庄、孔孟还是程朱,都是唯心主义;当然中国也有唯物主义,比如先秦的荀子,两汉的王充,但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在日丹诺夫的框架下,就大大贬低了应有的价值。冯先生不同意带着成见去读古典,要我们先顺着古人的思路去想,细细品味,弄清本义,然后有所觉解,再作评论。‘涵泳’一方面要在水中,另一方面还要能自由穿行,入其内也能出其外。”牟钟鉴说。 后来,“涵泳”成为牟钟鉴几十年做学问的座右铭。他在2011年汇编自己的儒学研究文集时,就把书名题为《涵泳儒学》,以纪念恩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