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位85后高知白领的读书笔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中国青年网 朱丽松 参加讨论

 
     
     书里提出的诸多理论很重要、很必要,但是却没有系统教育,是现在学校所不教的,也是家庭很难做到并很容易被忽视的。
    教科书、工具书与正能量
    首先,作为人生的“教科书”,本书是充溢着正能量的,剖析命运,阐述人生意义,无不是为激励人通过认识、把握和改变个体的生命,进而有利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对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认同与否,此书都是一部佳作。
    其次,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对命运、价值、幸福感等多种抽象概念的定义,结合各自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这些概念的计算公式,比如:
    价值=客体 ×(认知+需要)
    这是一大创新,赋予了此前无法具象化的诸多概念以新的意义,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数值来评价自我的人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无疑是本书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使得本书具备了教科书+工具书的双重价值。
    做人准则与八字箴言
    深入阅读此书,作者通过历史这条线纵览古今,剖析古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言,提出“责、善、诚、谦、勤、俭、慎、乐”的八字箴言,既是作者对完美人生的自我感悟,也是具备启发意义的高度概括。
    同时,作者还通过横贯中西对比,剖析在东方 “人之初,性本善” 的传统思想下规划并改变人生的重要性。在这个问题上联想到西方思想中的“人类原罪”说,可以看到东西方对人的生而秉之的善恶属性大相径庭。
    然而仔细想来,一张略有色彩或污点的白纸,本身并不代表决定这张纸的价值,如何挥毫作画、是变成色彩斑斓的画作还是灰黑一片的废纸,这画匠都是我们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如能及早阅读和理解本书,将无疑会少走许多弯路。
    家庭是港湾,事业是舞台
    恰如关先生《人生教科书》这样,凝聚了一些人的毕生智慧,能够引导人认识和掌控人生的指引便显得尤为重要。
    全书从个体对自身命运的认知和把握、改变出发,循序渐进地提出人生对己、对人、对事、对世的原则,提出了个体应当具备的教养、素养和毕生修养的观点,并将之运用于育子、孝亲等诸多方面。围绕家庭是港湾,单位(事业)是舞台这条主轴,用大量篇幅书写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自我修养与人生禁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本书第三十二章提出的“人生禁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国情,在目前宗教信仰相对空白,政治信仰无法顾及生活全面的情况下,我们实际生活在一个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社会。
    当今,数千年来积淀的“官本位”和市场经济以来的“金本位”交错影响着人的思想,人们或不知底线为何物,或知而不遵,以至于社会上弥漫着急功近利和笑贫不笑娼的戾气。
    作者在书中结合中国传统的历史典故,深入浅出地提出了人生应当敬畏的各种禁忌,实例确凿,铿锵有力,窃以为这在不少人推崇“法无规定即可为”的今天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不是单单依靠管理者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每一个个体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命运可以认知、把握和改变
    读完此书,让人意识到:命运不仅是可认知、把握的,更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不可盲目苛求不同现实客观条件下的规划与现实的完全统一;人生一世,个体与家庭、事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也变得清晰明确。
    纵观全书通篇,既是关明华先生毕生的感悟所得,也是其他人参考特别是青年人规划人生的坐标系和指南针。在书中,作者曾提及唐太宗失魏征时感慨的“三镜”之喻。而通过此书,作者亦是将自己化身为镜,为吾等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和指引。
    阅读之中,我也有一些隐忧:在目前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下,觉得书名容易让人敬而远之。在社会上流行的多为研究办公室政治、厚黑学之类的书,虽然不该随波逐流,但如果直接以“教科书”命名,一来容易予人说教之嫌,二来不具有太多吸引力。因此,如何让读者本人重视这个问题值得思虑。
    窃以为在没有碰到各种问题时,大部分人不会想起来循贤哲之道,而在倡导“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风气下,“去闯、去试”比起循规蹈矩,仿佛更受到家庭的欢迎。
    但无论如何,书中的内容都是作者60年的人生所得。如果人们肯于静下心来阅读此书,个人能少走不少弯路,社会风气也可以逐渐回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