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影响中国中外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中外文论》 薛永武 参加讨论

    摘 要:本文围绕影响我国中外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因素入手,认为影响研究中外文论的主要主体性原因是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 缺乏文学创作体验,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批评不够, 与作家缺乏必要的交流, 过于追求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思辨, 缺乏理论的融会贯通性, 盲目崇拜西方后现代文论, 过于迷恋中国古代文论, 缺乏沉潜的学术心态。
    关键词:中外文论;主体性;学术视野;沉潜
    作者简介:薛永武(1957—),山东胶南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山东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曾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和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人才开发、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等研究。专著有《新世纪人才学》、《西方美学论稿》、《<礼记﹒乐记>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流变——<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人才开发学》、《人才与审美》、《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审美与人才开发》等,发表各类文章近200篇。
     
    历经新时期30多年的变迁,我国文学理论研究从30年前的“方法论热”到21世纪的文化研究转向等多种价值取向,取得了一系列比较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新的困境,即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业已成为文学理论界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研究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也是基于对文学理论研究的自我反思,进而对影响我国中外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进行初步的解读。
    一、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
    研究文学理论需要研究者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这是由文学理论的性质决定的。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学理论是一种审美文化学,或者是文学文化学(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是指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涉及到文学、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思维科学、脑科学、创意写作、文化创意产业等一系列的学科或领域,因此,研究者只有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才能够更好地研究文学理论。但是,我们的研究者大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受到自身专业的制约,缺乏足够的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缺乏优化组合,虽然经常讲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看问题,但实际上远远没有形成全方位的360°视角,客观上研究文学理论是心有余力不足。
    研究文学理论需要具有理论视野的高度。高度决定我们是否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视野。首先,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文学不仅是作家心灵的创造,而且还是一种能够促进人生美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说文学应该具有真善美的维度,那么研究文学理论则应该具有真与善相统一的维度;其次,要把文学理论视为一种文学文化学,把文学现象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把文学理论研究视为文化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研究。不仅如此,在文化产业视域下,文学还是一种创意写作,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产业形态,为影视艺术创造和戏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提供原创性的元素,因此,也可以把文学纳入文化经济的范畴进行研究,以彰显文化产业中文化元素的灵魂作用。由此出发,把研究文学理论纳入文化学、文化经济的视野,纳入社会发展进步的轨道,纳入人性的全面发展,纳入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中加以审视,才能突破研究的局限性,对许多问题的论争就能够豁然开朗,比如对文学创作动因的分析,对文学价值的解读,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都可以做到宏微兼顾,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
    研究文学理论需要具有理论视野的宽度。宽广的学术视野能够使我们真正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具有真正的雅量,不拘一格,不拘小流,百川归海。宽广的学术视野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与全方位的看问题。学术视野如果不够宽广,在研究文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就容易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比如研究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没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就难以形成理论聚焦的穿透力。
    对于文学批评的视野,狄德罗曾经有个“修士”的比喻。狄德罗认为,如果用“野蛮人”来比喻批评家有些过分的话,那么至少可以把批评家看作是在“山谷里隐居的修士”。“这个有限的空间就是他的整个宇宙。他转了一个半身,环顾了一下狭窄的天地,就高声喊叫:我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看到了。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想走动一下,去接触以前没有摆在他眼前的事物,就爬上了一座山峰。当他看到一片广大无垠的空间在他的头上和他的眼前展开的时候,他的惊讶是无比的。于是,他改变论调,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什么也没有看见。”[1]狄德罗的“修士”比喻类似中国成语所说的“井底之蛙”与“坐井观天”。修士从山谷爬上山峰,与井底之蛙爬到井口的感觉相类似,由茫然四顾、豁然开朗的惊讶,再反思“坐井观天”的狭隘、愚昧,就颇有些滑稽之感了。可是,在狄德罗看来,批评家实际上是那些没有爬上山峰的修士,“仍然蛰居在他们的巢穴里,始终不肯放弃对自己的高不可攀的评价。”也就是说,批评家仍然是“坐井观天”,仍然是山谷里隐居的修士,被周围的山岗挡住了视线。狄德罗这一比喻很形象、生动,也很有说服力。它启示我们,研究文学理论,也不能夜郎自大,“坐井观天”,而是应该走出“山谷”,以宽广的视野,才能突破“修士”视野的封闭性。
    杨守森指出了学者“视野窄狭,自我匡拘”的局限性,“对于某一具体学者而言,其研究空间、学术视野则不应该有边界。相反,只有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广博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某一学科或多学科中有所作为……但在我国的文艺学领域,一些自信是搞文艺学的学者,不仅相邻学科的知识贫乏,在学科边界的不良暗示下,甚至对原本应是构成文艺学研究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也很少关注。”[2]事实确实如此,研究者的视野比较狭窄,必然造成思维的遮蔽性,难以研究出具有较大创见性的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