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新时期文艺理论界四“癖”之反思(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张冠华 参加讨论

    如何看待这种“审美之癖”呢?
    极左时期,人们把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等关系简单化、绝对化,甚至把文艺仅仅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的“奴仆”,并独守社会学而排斥了其它理论维度话语方式,对文艺自身的内在结构、文体、语言、修辞学问题,文艺的叙述学问题,文艺创作心理问题等等,不关注,不重视,从而造成了文艺的贫瘠与理论的匮乏。那时,我们没有文艺心理学、文艺形态学,也没有文学语言学或文学言语学,也没有文学修辞学,文学文体学、文学体裁学、文学叙事学,不敢放心他去研究灵感、潜意识、非理性、形象思维等问题。作为反拨和“为文艺正名”,新时期的文艺理论主要强调文艺自身的审美性质和区别于政治、哲学、道德等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突出论述文艺的自律性,并由此对许多概念和术语进行了“审美”的改造,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对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学、文艺“回归自身”起了推动和完善作用,功不可没。它标志我们的文艺学在文艺观念、方法、文体、语言、思维方式等,向前发展和跃进了一大步。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多种多样的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排斥,既有顺向、又有逆向的因素或方面组成,它们各自都是多元组合体。此现象导致每个事物常常呈现不平衡状态,有时这个因素或方面突出,有时那个因素或方面突出。人们在考察它们时,强调的重点会不一致,但不能抓住一点不计其余。任何一面强调得过分或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都会走向片面或谬误。与此相连,对任何问题的纠偏都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审美”之癖的主要症结是注意了区别而忽略了联系,即对文艺与政治、经济、时代、伦理、宗教、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准则、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和联系注意得不够,讲得不够。我认为以往的文艺学关注和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外部规律”,并没有错,而只是进行了不正确、不科学的研究。文艺作品说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中蕴含了艺术家、作家对历史、社会生活的理解、体验、分析和评判,因而它是与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社会问题密切联系着。一切时代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总是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总是要提出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文学艺术不仅是一种美学现象和心理现象,亦是一种社会现象。由此支撑文艺学的有两支柱子,一支是文学艺术自身,一支是文学艺术与外部的联系,不管少了哪条柱子,文艺学都会失去平衡;人们可以暂时把文学艺术研究的重心置于一个柱子,但时间久了,就站不稳了,到头来,支撑文艺学的还是那二条柱子。所以要研究文学艺术的规律、特点,不能仅仅只顾及“内部关系”,“外部关系”应同样予以重视。可以这样说,文艺学科的“外部关系”、“外部规律”,至今我们研究得还不够,还研究得不深、不透。我们还应该大力发展和加强科学的文艺社会学、文艺认识论、文艺政治学、文艺伦理学、文艺文化学、文艺人类学等的研究,正确与科学地把握文艺与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现实生活以及其它各种文化现象的关系,包括文艺与其它各种同其密切相关的所有事物的关系。
    至于形式上的“审美之癖”更好克服。那些和审美有关的固定术语,如:审美意识、审美享受之类,是科学的和需要的,自然不在纠偏之列。我们需要注意克服的是把“审美”作为修饰词和对原来常用的术语进行“审美”改造的倾向。比如文学的特征、意境的特征、文学语言的特征等词语,内涵非常具体、明确、清楚,不必加上修饰词,变为文学的审美特征、意境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等。后者词语和前者词语在界说上没有什么差异,反而显得罗嗦、不简明,还给人一种贴标签的感觉。又比如,作者、读者、创作冲动等,人们不知讲了多少年,既通俗又易懂,大可不必改为“审美主体”、“审美实践者”、“审美冲动”,之类的词语。总不会把作者、读者称为“审美主体”“审美实践者”,就不是原来的作者和读者了吧,把创作冲动称为“审美冲动”就不是原来创作中的情感冲动了吧?改的结果,除了使自身具有赶时髦之嫌外,还会什么呢。当然,我们不赞成的是把“审美”字眼泛滥化,并不反对必需和科学使用“审美”话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