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新时期文艺理论界四“癖”之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张冠华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张冠华(1949— ),曾任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学术带头人,兼任河南省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先后出版《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自然主义的美学思考》、《创造方法形态研究》等20余部著作或高等学校教材(包括合著);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13项。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艺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成果不管怎样称赞都不算过分。但在理论界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这30年先后形成了“言必审美”、“言必危机”、“以新奇为荣”、“以呼吁为本”等四大情结。学者们谈“审美”、谈“危机”、追求“新奇”、重于“呼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了,形成了“癖好”,就值得反思。这种反思对当下文艺理论的发展无疑是有裨益的。
    “审美”之癖及其反思
    如果说建国后头30年文坛上到处飘飞的字眼是“阶级”、“政治”的话,那么,新时期大肆泛滥的字眼便是“审美”,以致形成了“审美之癖”。
    “审美之癖”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先看形式方面的。翻开新时期有关文艺理论论著和教材,满眼都是和审美有关的术语,如:审美意识、审美知觉、审美活动、审美理想、审美判断、审美价值、审美享受、审美感受、审美教育、审美形式、审美内容、审美语言、审美观念、审美反映、审美情感、审美意蕴,等等,举不胜举。更有趣的是,常常把“审美”作修饰词,动不动就挂上“审美”二字。比如:过去是“文学的特征”,现在变为“文学的审美特征”;过去是“风格的类型”,现在变为“风格的审美类型”;过去称“文学的表现对象”,现在称“文学的审美对象”;过去是“主题的内涵”,现在变为“主题的审美内涵”;过去讲典型的特征是“个性与普遍性的对立统一”,现在变为“在审美的基础上,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等。类似的提法还有文学的审美特征、意境的审美特征、作品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审美方式、审美的快感、审美的愉悦,等等。另外,还把过去常用的术语、词语进行“审美”的改造,如:把“作者”“读者”称为“审美主体”,把“艺术创作”称为“审美实践”或“审美创造”,把“创作经验”称为“审美经验”,把“创作冲动”称为“审美冲动”,把“作品效果”称为“审美效果”,把“读者需求”“欣赏需求”称为“审美需求”,等等,更是举不胜举。当然,这里不是说,上述诸术语提法都不确切或使用不当,而是说今天的文艺理论已经到了“言必审美”的地步。
    “审美之癖”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在内容上,“审美之癖”主要表现为突出论述文学艺术的内部规律,而文学艺术的外部规律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好像文学艺术除了审美就没有其它东西了。比如,在文艺本质问题上,关于文艺的社会本质逐年被人淡化,甚至不断听到那些以新潮理论自居的人的这样嘲笑:今天谁还讲“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的社会属性”,简直就是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显然,在这些学者那里,存在着一种鄙视“外部研究”的心理,似乎只有“内部研究”才是“正宗”的文艺学研究。还有的学者认为,“审美”是文学艺术自身所具有的唯一的特质。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审美”,作者站的立场是“审美立场”,作者创作过程是“审美创造”过程,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审美”就是一切,这真可谓是“审美唯一论”。又比如,在文艺的功能与价值问题上,很多学者过于强调文艺的无功利性,认为文艺的本质就是审美的、娱乐的、休息的、消闲的,广大读者欣赏艺术作品,就是为了追求刺激,填补空虚,缓和工作带来的紧张与压力。似乎文艺仅仅只是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再比如,在文学艺术的发生发展问题上,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的关系,或者回避、或者一笔带过和轻描淡写,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