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记录时代的眼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未知 未知 参加讨论

记录时代的眼神
    (文/胡艳丽)
    所评图书:《八十年代中学生》,图:任曙林,文:任曙林、鲍昆、顾铮,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无疑,《八十年代中学生》一书的出版将点燃一代人的记忆引线。那些纯真而又充满梦想的日子、青春灿烂笑容下隐藏的坚韧的心、同学之间如水一样纯净的友谊、少年对时代脉膊敏感的触摸,就在作者一幅幅黑白、彩色照片和简短的文字描述间呼之欲出,逝去的80年代在铅色墨香中如百荷花一样优雅从容的绽放了。
    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人而讲,也许那些时光中的掠影,其珍贵程度比其辛苦半生攒下的房产、车子、事业更为珍贵。前者给人的是感动,是青春再现的美好,是一代人初时梦想的真实记忆;而后者表面风光,背后隐藏的却是半生艰辛荣辱和无奈,是人们在时光中逐渐麻木、失去自我铁一般的见证。时代就是这样吊诡、人心就是这样吊诡,我们一路追求,一路遗失。在某一个静下来的时点,猛然发觉我们以追求的名义遗失了自身最美好的东西。而这个时代也在转型中以幸福的名义疼痛、战栗、奔跑、迷茫。
    我们每个人都曾青春过,都从青涩的学生时代走来,然而在人世历练中我们却再难读懂那些青春密码。人们已然无法透过孩子表面稚气的面孔读懂他们真实的情感与愿望。他们逐渐长大,在慢慢步入社会的过程中,这些秘密被慢慢遗忘,世界又开始了新一轮遗忘与失去的轮回。那些秘密成了永恒的,只属于一个年龄群体、一个时代的秘密。
    摄影师任曙林在80年代,用6年的时间深入北京一所普通的中学,用时光记录时光,用眼神挖掘眼神。他安静、专业、耐心、执着,用坚守和诚意打动了这些青春年岁的孩子们。终于他们对他不再设妨,他可以自由出入学校的每一间教室,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孩子们进行纯粹的、不带半点表演痕迹的拍摄。他以一个局外人的眼神观察到了一个真实、生动、细腻,充满了青春叛逆与思考的纯粹世界。
    那些孩子,远比我们眼中的他们内心世界更敏感丰富,他们有足够的胸襟包容一切,他们想洞破的是整个人生的秘密。这将是他们一生当中最会思考的一段光阴。任曙林拍下的那些眼神、背景、鞋袜、流动的跑步姿态、同学间亲密交谈的瞬间、树下凝神思索的情态、球场边大树下堆放的书包,甚至北京游泳馆内穿着泳衣的美丽女生,都是那样的真实生动,超越任何文字之上。有这样的表达,历史已无需注解。
    6年,试问我们这个时代的摄影师,谁还能在六年的时间内不改初衷,不去追求那些极易被新闻媒体炒作曝光的大事件、时事事件、娱乐事件,甚至是花边事件?而这些耗时六年,才取得完美记忆的八十年代普通中学生的真实生活照片,在事隔二十几年之后才集结出版。这样的付出、坚守、执着,不着半点功利色彩的付出,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又能被多少人理解和认同?
    也许在物质生活水平日渐丰富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手中的照相机对目光所及的范围进行一番拍摄,甚至可以用高超的现代科技给这些照片进行艺术及技术的士再加工,让它们精致再精致、美丽再美丽。但遗憾的是,这样批量生产出来的照片,充其量仅能算做仿真的,因为它们没有被摄影者注入感情,缺乏一种真实的生命力、无法将生命的动感和质感相结合。就如同一些镁光灯下的俊男美女在美艳的外表下,呆板枯燥。这样的图片只能在时光中萎谢,无法在时光的浸润中滋养出磅礴持续的生命力。
    在时光中,每一个时期都是与众不同的。看着80年代中学生眼神中坦荡的秘密,我们没有必要拿现如今的孩子的眼神去与之对比,也没有必要再在已过不惑之年的为人父母者的眼神中寻找当年的华彩,历史的珍贵就在于一去不可复返和无法复制。理解历史中人们的淡然,理解现时中人们的浮燥,在理解与记忆中,读懂时代,读懂自我,读懂记忆,应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启迪。
    不知现代的摄影师们,在任曙林简单、干净的照片中能够读到什么?是否能够让一份摄影的纯粹与现代社会的变迁完美结合?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间带给我们一份新的震撼和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