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兼谈文学批评的现实困难(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 吴俊 参加讨论

    
    那么,在这堪称“文学的千年之变”的时代,文学批评何以自处、何以作为呢?如前所述,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文学的博弈,主要将对文学批评理论构成挑战,而非专门为难实际创作。情况正相反,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实际创作由此释放了巨大的文学社会生产力,逼使传统文学史的终结,才使得迄今主要依赖传统文学资源的文学批评陷入窘境,同时新媒体语境支持的文学批评理论看来也还尚未成熟,甚至无所作为。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尴尬和困难。从前述的类型化及泛类型形态的文学现象、跨文体及泛文学写作的命名困难、传统的文学等级及精英观念与社会化个人性写作的冲突等,都已经能够看到文学批评在新媒体语境中表现出的理论挣扎。就文学场域中的权力关系而言,文学批评的传统地位已经崩塌,批评家的权威也已遭瓦解。此前的十几、二十年间,针对文学批评的批评有过“缺位”、“失语”或理论的“空转”等,但现在看来,那时的说法真还是有点过虑。相比之下,过往的所谓“缺位”、“失语”、“空转”等,指的实际应是一种文学批评的精神状态,是批评主体的懒惰或封闭意识,这种状态源自社会外在条件的约束和压迫。文学批评(家)看不到社会文化利益重新分配中有关自身的利好,造成批评主体的精神萎靡和行动消极,而并非批评本身的资源和能量的耗尽。待到新媒体席卷天下已成蔚然之势的现在,新的问题已然发生,文学批评惊觉传统资源已然不敷所用,即便是再深厚的历史资源积累,也无法从中检出可用的武器。从俗所说,文学的当下活法变了,古典或传统的经验和标准终于不再崇高或重要了。同时,专业批评和批评家的存在价值也无形中遭到了质疑:手上已经没有了批评的武器,理论自信何以建立?无法有机融入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学生态,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何在?加之汹涌的文学民粹主义声音已盖过了任何一种专业理论企图,后者只被视为不合时宜的理性遗留物。现在谁还说“经典”呢?或是有人说的,甚至要在21世纪文学中寻找并确立中国文学的经典。但这种经典显见绝非学术概念意义上的“经典”了,只能作修辞意义使用。我这样说当然就站在了传统学术的立场上,但事实是“经典”已经泛滥,传统的阐释已经系统崩溃。文学批评无从作为,根本上是文学批评无法构成有意义的文学生产关系,也无法成为文学生产力或促进文学生产力的释放与提升。在文学意义上,新媒体语境的语义都是某种修辞的功能体现。
    在政治层面中,国家权力与社会个人权力的博弈,可以依赖法律来规范、约束和保障。但在文学层面,如果文学批评已经走向末路,那便只能是无政府主义的文学社会了。所以,“文学史的终结”在根本上体现的是文学批评的终结。本文在讨论“文学史的终结”的一系列现象中,涉及的根本问题无不与文学批评的终结现象相关联。理论意义上的文学史,首先应该是由文学批评来书写和完成的。如果期待文学批评还有可能的话,或者,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即它的文学价值还有可能实现,那需要在新媒体语境中的浴火重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