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兼谈文学批评的现实困难(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 吴俊 参加讨论

    抽象点说,文学创作、文化创造体现出的是创造主体的强烈主观动机,而不单是创新技术手段的支撑。创新成果不单是技术的产物,而更应该视为创新意志、创新欲望的结晶。主体的自觉较之客观实际的结果,往往更能显示出文化创造、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作用,显示出人的作用,显示出创新的真正动能何在。新媒体所激发出的创作、创新欲望,引导了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在文学形态上,这种创新成果显然不再是传统媒体所能够规范和解释的了。它们之间的技术条件、动力机制、实现路径都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其实,从纵向的文学史和横向的直观感性角度对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语境中的文学形态现象,就能分外鲜明地看出两者的巨大不同,以及传统媒体语境对于新媒体文学形态在阐释上的软弱和无奈。百多年前纸媒报刊勃兴之时,中国文学的生态变化及文学形态生长就发生了传统文言文学所无法应对的现实问题。一是商业化带动的文学(类型化)写作时尚渐成潮流,传统的通俗文学也汇入了近代以都市读者市场为主的大众文学生产,新的文学样态已经势不可挡地出现了。这意味着社会的历史变迁催生、形成了新的时代文学,而传统文学范畴包括其文体、文学形态的概念及规范都已不再能够解释当下的新文学,这也可以说是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纸媒报刊的生产与传播)逼退了传统文言文学历来所占据的价值中心地位,且更重要的是颠覆了传统文学的精英意识、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新媒体文学语境,类似于当年纸媒文学语境勃兴时的再现,只不过当年的“纸媒”在百多年后的今天,终于也成为“传统媒体”了。二是纸媒支持的泛文学性、泛文学化写作的流行,或者说是文学的泛化已经被广泛接受,而传统文言文学显然没能意识到这种时势的必然性和革命性,没能及时产生出应对、顺应、会通、融合的互动发展变革策略,始于藐视,终于被替代。新出现的这些泛文学写作既是对传统(文言)文学观的冲击和挑战,也产生出了一系列亟待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新文学问题),其中最突出、最具理论急迫性的问题包括文学文体、文学形态的命名与概念范畴认识。泛文学写作是否可以视作文学写作?在何种前提下才能将新文学归入(传统)文学的可接受范围?当新文学在巨大的时势潮流支持下全面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之后,是否有必要对之进行新的规范性限制?甚至是否有必要对之进行一些“反动”、“反革命性”的思考?我们反观新文学史可以发现,新文学革命者在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实践中都做得非常自觉和成功,可以说从“五四”前后到1935-1936年间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终于全面奠定了新文学的不可撼动的文学经典地位,也开创了新文学的经典历史传统。白话文学完胜了文言文学。当下新媒体语境中,出现的也是同样的现象和问题,那么,传统媒体有能力回应并有效地解释这些新媒体文学问题吗?历史上的纸媒革命动能是否还有当下的生命力?或者,只能由新媒体主要担当新文学运动中纸媒传播的革命角色?
    历史的惊人相似处早已昭然若揭。新媒体文学出现以来最显豁的两条生长路径一如百余年前纸媒文学革命的翻版,即市场利益驱动的类型化写作、全社会个人化的泛文学写作。不同在于,现在凭借新媒体语境诞生的这两种文学生长路径,却已经是纸媒/传统媒体所遭遇的尴尬困境和无情挑战了。上下百余年,纸媒/传统媒体从曾经的革命者换位成了“被革命者”,或“被迫的革命者”。
    在类型化写作方面,传统的类型写作实际上已经被新媒体写作所超越。新媒体文学的类型写作不仅细分而且也拓展了传统的类型写作。“细分”是指在内部形成了更多的区别,在有限性中制造出更多的丰富性;“拓展”是指在外部衍生出新的类型,特别是相互具有亲缘性的类型特征,从而开拓了类型写作的整体格局。但不管是形态数量上还是空间分布上,新媒体文学类型化写作中的这种细分和拓展的特点及趋势,都已经给相应的文学批评造成了困惑,形成了相当明显的理论障碍。如何应对?如何命名?如何对之进行必要的和基本的理论把握?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当下文学批评面临的严重挑战。所以,类型化写作在新媒体语境中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泛类型化的倾向,使得所谓的“类型”并不容易作为典型类型来把握。这是直接改变了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学形态。
    全社会个人化的泛文学写作现象就更加复杂了。本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纸媒文学复兴时代,文学生态、文学形态的多元化现状就已经形成了批评的困境,比如“跨文体写作”概念,用一个权宜性的名称来指称一种文体现象,犹如“80后”被用于指称一代写作者现象,显然是批评在理论上无力无能的表现。新媒体语境的发展和成熟则更进一步地加剧了批评的这种窘况。新媒体对于文学写作和信息传播、内容创新等方面既有的传统媒体壁障的拆解、清除与打破,在极端程度上解放了作者。个人化写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也就势必造成文学写作的极度泛化,泛文学写作即呈汹涌泛滥之势。泛文学写作的强势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文学观念和一般价值认识,不仅主要在网络形态的写作中,而且在传统的纸媒文学中也成了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概念或现象。最近的显例就是正在热闹着的“非虚构”。不管是在实际形态上,还是在文学批评及理论上,所谓“非虚构”写作都已成为一种“尴尬”。这并非质疑其写作本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是指它凸显出了在新媒体崛起、多种媒体交互作用的语境中(文学的)写作形态渐趋不可控的变化态势。但我们目前却并不能明确判断其利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