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精微之笔与广大之势——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之二(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张晶 参加讨论

    
    精微与广大似乎是诗中两极,但它们并非是对立的,也不是不相干的“两层皮”,而是相融相即、互为彰显的。精微之笔在于诗中意象的刻画描绘,以充盈的内在视像唤起读者的审美知觉,然而,只有精微之笔而无广大之势,则诗作便无足够的韵味形成张力;反之,如果只有广大之势而无精微之笔,诗作就会使人感到空洞而缺少具体的审美感知。二者的关系可用刘勰所谓“隐秀”拟之而差近。《文心雕龙·隐秀》其言:“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52)精微和广大,当然与隐秀并非一回事,但对应的关系却颇为相类。“秀”是在言内的,是“篇中之独拔”,近于“精微之笔”;“隐”是在言外的,是“文外之重旨”,近于“广大之势”。刘勰还以秀美的描写表现了“秀句”的特征:“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秀句所以照文苑,盖以此也。”(53)刘勰所形容的“秀”,与笔者所提出的“精微之笔”,在很大程度上相通,其以卓绝不凡的刻画呈现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内在视像,从而成为高光点。现在所见之《隐秀》篇是阙文,宋人张戒所引刘勰之语:“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曰秀。”(54)当为原文所存。这两句在现存的《隐秀》篇中不见,而在宋代诗话中出现,全文之失恐在元代。这两句恰恰是对“隐秀”这对审美范畴最赅恰的说明。以“状溢目前”指称“秀”的性质,正是后来梅尧臣所说的“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诗作在读者脑海中呈现出充盈的内在视像。黄侃先生试为《隐秀》补之,其中有:“然则隐以复意为工,而纤旨存乎文外,秀以卓绝为巧,而精语峙乎篇中。故曰:情在辞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大则成篇,小则片语,皆可为隐;或状物色,或附情理,皆可为秀。目送归鸿易,手挥五弦难,隐之喻也;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秀之喻也。然隐秀之原,存乎神思,意有所寄,言所不追,理具文中,神余象表,则隐生焉;意有所重,明以单辞,超越常音,独标苕颖,则秀生焉。”(55)从意在言外的意义讲,隐与“广大之势”有相通之处,而从篇中卓绝的意义上讲,秀又与“精微之笔”有相通之处。
    “精微之笔”与“广大之势”能够冶于一炉,有机地构织于篇什之中,方为佳作。在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中,这是作为理想的价值尺度提出来的。如其评诗时所说的“广远而微至”“大无外而细无垠”“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56)“抉微挹秀,无非至者,华净之光,遂掩千秋”。(57)“凡取景远者,类多梗概;取景细者,多入局曲;即远入细,千古一人而已”。(58)评陈子昂诗:“雄大中饶有幽细,无此则一笨伯。”(59)评李白诗:“规运广远,而示人者恒以新密。”(60)清人方东树也评谢灵运诗:“阔大精实,义理周足,他人所不能到”;“而造语精好,如精金在镕,无一点矿气烟气跃冶之意”(61),等等。这些诗论,“广远”也即笔者所谓“广大之势”,“微至”也即笔者所谓“精微”。二者融为一体,以“精微之笔”刻画的意象来辐射广大的审美势能,而又以“广大之势”烘托精微的卓绝表现。
    精微之笔与广大之势,算不上是准确的诗歌美学命题,也没有更为严格的概括与提炼。但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它们仍是客观的存在,而且有着较为普遍的审美价值。篇中意象摄写刻画的精微与诗境的广大势能及张力,构成了相反相成的两极,在对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中,是值得提抉发阐的。
     
    注释:
    ①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32页。
    ②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36页。
    ③张晶:《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视像之美》,《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2期。
    ④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⑤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267页。
    ⑥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4页。
    ⑦韦居安:《梅涧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第573页。
    ⑧方东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37页。
    ⑨方东树:《昭昧詹言》,第141页。
    ⑩陆时雍:《诗镜总论》,《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9页。
    (11)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二,《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02页。
    (12)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清诗话续编》下册,第2402页。
    (13)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第431页。
    (14)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第435页。
    (15)苏轼:《东坡志林》,卷十。
    (16)《文心雕龙·明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页。
    (17)《文心雕龙·情采》,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537页。
    (18)《文心雕龙·情采》,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538页
    (19)田同之:《西圃诗说》,《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52页。
    (20)田同之:《西圃诗说》,《清诗话续编》第750页。
    (21)田同之:《西圃诗说》,《清诗话续编》第753页。
    (22)田同之:《西圃诗说》,《清诗话续编》第750页。
    (23)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24)张晶:《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审美化存在》,《文学评论》2000年2期。
    (25)钟嵘:《诗品序》,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26)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满涛译,北京:时代出版社1953年版,第317页。
    (27)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1页。
    (28)叶燮:《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29)叶燮:《原诗》,第31页。
    (30)《文心雕龙·神思》,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493页。
    (31)张晶:《神思:艺术的精灵》,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32)《文心雕龙·神思》,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494页。
    (33)司空图著、郭绍虚集解:《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6页。
    (34)刘熙载:《艺概·诗概》,《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9页。
    (35)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历代诗话》,第420页。
    (36)方东树:《昭昧詹言》,第211页。
    (37)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535页。
    (38)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36页。
    (39)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16页。
    (40)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16页。
    (41)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31页。
    (42)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32页。
    (43)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33页。
    (44)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34页。
    (45)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39页。
    (46)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949页。
    (47)皎然:《诗式》卷一,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48)张君劢:《白沙先生诗文中之美学哲理》,《义理学十讲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49)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529页。
    (50)皎然:《诗式》卷一,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第11页。
    (51)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第138页。
    (52)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32页。
    (53)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32页。
    (54)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第456页。
    (55)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56)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681页。
    (57)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42页。
    (58)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737页。
    (59)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987页。
    (60)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船山全书》,第十四册,第950页。
    (61)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五,第14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