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精微之笔与广大之势——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之二(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张晶 参加讨论

    
    在诗学中与精微成为两极而又相成的是“广大”或“广远”,它指的是通过诗的语言描绘而给读者形成的巨大张力和深远意境感。这也就是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穷”,或者说是由“在场”的语言表现而引发的“不在场”的诗歌境界。“广大”既指空间上广阔,也指时间上绵长,这里面是有一个主体的立场在其中的。陆机《文赋》中所写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诗人对时空的阔大苍茫的感受得以展现。刘勰论作家的“神思”时也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30)作为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神思”当然是“广大”的。以我的观点来看,“神思”并非泛指一切创作思维活动,而是指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思维特征。这种思维应该是以主体的视界为出发点,超越时空局限,这也就是诗学上的“广大”或“广远”。我在论述“神思”时曾认为,“其神远矣”,就是指运思时精神世界的辽远广阔。“‘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当作家凝思时,可以想到上下千载,‘缘过去,缘以往,缘未来’,俯瞰千古,畅想无极,在时间上没有限制。神思还可以跨越空间,远远超过现实空间的阈限。”(31)这种在作家头脑中出神入化的思维过程,是将“千载”“万里”都提摄于笔下的。再看刘勰接下来对“神思”的描述:“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32)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思维特征,它不是普遍性的,而是杰出之作的思维特征。
    “广大”并非是所有作品的普遍品性,也并非是具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作品就可称之为“广大”,而是指吸纳了宇宙生命和造化伟力、从而具有了恢张的气势和阔大的境界的篇什。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除了前面所谈及的“雄浑”一品,“劲健”也特具此种品格:“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33)虽是描述“劲健”的风格,同时也非常形象地表现出诗境的广大及其宇宙生命感。杜甫诗多以苍茫雄浑之境呈现给读者,如论“广大”,杜诗最为典型。清人刘熙载称之为:“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34)渊深广大正是杜诗之风范。宋人叶梦得评杜诗云: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模仿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35)
    在论杜诗的诗论中,这段论述很有经典价值。叶石林在这里称道杜甫“以一字为工”,以杜诗《上兜率寺》中的名句“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为例,将杜诗境界的广大雄浑揭示无遗。而且这两句诗充满动势,将“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的时空纳入诗句之中,却又自然天成,得造化之妙。清人方东树论杜诗谓“杜公包括宇宙,含茹古今,全是元气,迥如江河之挟众流,以朝宗于海矣”(36)。从总体上概括出杜诗的“广大”之境。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论诗特别重视诗中的“广大”之势,如评鲍照诗《拟行路难》云:“冉冉而来,若将无穷者。倏然澹止,遂终以不穷。然非末二语之亭亭条条,亦遽不能止也。‘春燕参差风散梅’,丽矣,初不因刻削而成,且七字内外有无限好风光。”(37)王夫之最为推崇的是谢灵运的诗,他评谢诗多是从广大之境广远之势加以高度称许的,评《登上戍石鼓山诗》云:“谢诗有极易入目者,而引之益无尽;有极不易寻取者,而径遂正显然;顾非其人,弗与察尔。言情则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得灵飨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外而细无垠。”(38)王夫之对于陶谢这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人,相比之下他更为推重谢灵运。《古诗评选》中选评陶诗17首,选评谢诗26首。数量不是绝对的和唯一的标准,而其评价的高下亦颇见差异。在《古诗评选》中陶诗第一首《归园田居》的评语颇有总论陶诗的意味,其言:“钟嵘目陶诗‘出于应璩’,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论者不以为然。自非沉酣六艺,宜不知此语之确也。平淡之为诗,自为一体,平者取势不杂,淡者遣意不烦之谓也。陶诗于此固多得之,然亦岂独陶诗为尔哉!”(39)王夫之这里对陶渊明作了很一般的定位,并且不同意钟嵘对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评价,认为即便是以“平淡”归之于陶,而能平淡者远非陶之一人。王夫之接下来又对陶诗作了贬抑性的评价:
    若以近俚为平,无味为淡,唐之元、白,宋之欧、梅,据此以为胜场,而一行欲了,引之使长,精意欲来,去之若骛,乃以取适老妪,见称蛮夷,自相张大,则亦不知曝背之非暖而欲献之也。且如《关雎》一篇,实为风始,自其不杂不烦者言之,题以平淡,夫岂不可?——彼所称平淡者,淫而不返,伤而无节者也。陶诗恒有率意一往,或篇多数句,句多数字,正惟恐愚蒙者不知其意,故以乐以哀,如闻其哭笑。斯惟隐者弗获已而与田舍翁妪相酬答,故心与性成,因之放不知归尔。”(40)
    历代诗论家鲜有对陶诗评价如此之低者,认为陶诗之“平淡”乃是率意冗滥。我们再看其对谢灵运诗的评价。其评《邻里相送至方山》云:“情景相入,涯际不分。振往古,尽来今,唯康乐能之。”(41)评谢之《晚出西射堂》诗云:“且如‘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心期寄托,风韵神理,不知《三百篇》如何?逢汉至今二千年来,更无一个解恁道得。”(42)评《游南亭》诗云:“条理清密,如微风振箫;自非夔、旷,莫知其宫、徵迭生之妙。翕如、纯如、皦如、绎如,于斯备。取拟《三百篇》,正使人憾蒸民、韩奕之多乖乱节也。即如迎头四句,大似无端,而安顿之妙,天与之以自然。无广目细心者,但赏其幽艳而已。”(43)评《游赤石进帆海》:“迢然以起,即已辉映万年。”(44)评《于南山往北山经中瞻眺》:“一命笔即作数往回。古无创人,后亦无继者。人非不欲继,无其随往不穷之才致故也。”(45)王夫之在《古诗评选》评谢灵运诗之论,基本上都是这种登峰造极的价值判断。船山对陶谢评价轩轾悬殊,无乃一在百尺楼下,一在百尺楼上!这其间的偏颇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在这里一不作陶谢优劣之辨析,二不作船山诗论之批判,而是可以从中见出船山诗论的着眼点所在,即在于诗人通过文字所创造出的“广大”或“广远”的时空感。他的很多诗评,都出于此种角度。我们将其对南北朝之诗及对唐诗的评价相对比,可以发现,他对谢灵运的推崇远高于唐人,在《唐诗评选》中,只对李白的《古风》有“用事总别,意言之间,藏万里于尺幅”(46)的赞誉,对其他诗人很少从这个角度加以评价。翻检王夫之的《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其对诗人有如此高的赞誉者唯此一人!选杜诗的数量胜于大谢诗,但于评语却颇为“吝啬”,远没有像对谢诗这样的推崇备至!而以王夫之的评诗标准来看,何以会对谢灵运如此“情有独钟”?上推唐代诗僧皎然也对谢灵运有特别高的评价:“评曰: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彻,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扳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上蹑风骚,下超魏晋。建安之作,其椎轮乎?”(47)在对前代诗人的评价中,这也堪称是登峰造极的。但因皎然俗姓谢,尊谢灵运为“我祖”,其友于頔也说他是“康乐之十世孙”,因此他给谢灵运以如此高的评价时还有些心虚,说“文章之公器,安敢私焉”。但是王夫之于谢灵运毫无瓜葛,他对谢诗的高度推崇只能从他的评语中找答案了。看来看去,诗中的“广大之势”还是船山所深为看重和折服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