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主体性观念的兴起、话语策略及其衰落(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4年6期 耿占春 参加讨论

    
    在1962年的《美学三题议》中,李泽厚继续着对“主观”概念的分析与批评:因为高尔泰、吕荧的错误显而易见,而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的“主观”概念则隐含着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它们尚未解决或一直被混淆。“主体”是容易被非唯物论的思想所利用的一个概念。李泽厚分析说,他注意到朱光潜的“主观”概念很值得研究,因为朱光潜的“主观”概念开始包含着另一含义,即“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1960年之后,朱光潜的“主观”概念中这一成分显然增多了:“既包含人的心理活动(如审美);又包含人的物质活动(如生产)。”因此朱光潜认为“把‘社会性’单属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就很难说通了……”⑧朱光潜继续为“主观性”正名,把审美与生产都视为主体活动,以此赋予主观能动性以改变社会存在的权利。在今天的思想语境里,围绕着主观性的争论与批评像是绕口令,哲学早已放弃了到底要把人、社会视为主观或客观这一根本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辨认,那么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主观”与“客观”这些概念中隐含着什么样的谜?为什么要对“残留”在人文思想领域里的“主观”、“主观性”、“自发性”或“自由”,乃至对“主体活动”、人的意识、意志做出政治上的判决,即使之服从“社会存在”呢?单从哲学观念上说,并没有这样的逻辑必然性,从“战天斗地”的政治观念而言,亦非客观性的尊崇者,然而其中隐含着的是权力话语逻辑,即政治权力(一个集团的权力意志)支配“社会存在”的逻辑。
    而李泽厚文章所展开的层面依然是观念史中的事情,他分析说:“不独唯心主义认为‘历史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旧唯物主义”也一直没有绕出社会存在与思维、意志之间的“恶性循环”。似乎必须在历史、社会存在与人类思维、自由意志之间做出抉择,做出谁是“第一性”的裁决:“直到马克思主义才解决这问题,出路是:‘我们必须了解,社会环境有它自己的发展法则,这法则是完全不依靠那被看成“有感觉、有理智、有理性的实体”的人的’。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和强调指出了社会历史的存在和发展不依存于人的意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⑨其实人们可以援引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学说中所包含着的自由意志论,或援引哲学的根本使命不是“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的权威陈述,来表达人类主体貹及其自由意志的合法性。但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这已经是前一阶段的权力话语了。隐藏在这些权威引语下面不言而喻的东西是什么呢?恰恰是对现存的“社会环境”的合法性论证和对“社会存在”的尊重。它要说的是,现存社会符合它自己的发展法则,并具有历史存在的客观性质。掌握权力之前的唯物论强调的重点是革命,是革命的自由意志,是推翻旧世界、旧制度、旧秩序,而在唯物论不仅掌握了权力,而且全面掌握了现实和历史真理的时刻,社会、历史、世界就转化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了,现实环境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客观规律的化身。权力意志在这一时刻已经不再需要改变世界,而是要统治世界。事实上,反对知识分子主观性的政治斗争在处理胡风集团的风暴中已经初露端倪了。
    而在这场美学论争中,无论批评者援引的权威话语在其原先文本的含义如何,作为真理的引语在当下社会政治语境中的含义是毫不含糊的,这些话语意味着反对主观性、反对主体,反对那些“有感觉、有理智、有理性的实体的人”,实际上已预示了一种政治宣言。伴随着美学讨论的是已经开始的“反右运动”,而“百家争鸣”本身是为着“引蛇出洞”。当然,围绕着美、美感的主观性这一观念在政治语义系统中的含义未必被美学讨论的参与者充分意识到,或许李泽厚依旧把这些问题视为哲学观念之争,但他的话语方式已经偏移到了政治话语一边:
    (当)“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指美必须依存于主体的实践,是社会实践作用于自然客体的结果,这当然是正确的,我们也这样主张。但是……朱先生讲的“主观”却又变为指人类的社会意识、心理活动等等,于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又变为是指美必须依存于主观的意识,是主观的意识、情趣作用于自然客体的结果,这当然就是错误的,为我们所一直反对。⑩在美学讨论中,撇开观点论争,话语方式的潜在分歧是更为重要的。在介入这场讨论的诸多学者中,高尔泰的话语是50年代里最具个人化和体现了主体性的,他几乎不参照权威话语,只诉诸理解力与感受力。如果说高尔泰对主观性进行论证时也征引某种权威话语的话,他征引的是诗歌、音乐和文学经验,征引白居易、宋玉、果戈理、契诃夫(除教育背景外,俄罗斯文学在当时的语境中也拥有某种微弱的意识形态合法性),朱光潜则极力调和不同的观念与认知模式,而他的这一修辞方式又被李泽厚所揭破。对这一时期的李泽厚来说,并非要把美感经验、诗歌与艺术作品作为权威参照(他所列举的作品除了电影《上甘岭》、《董存瑞》外,主要是苏联文学,即高尔基、法捷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而是把一种经典文本或权威文本作为最终参照,他始终遵守着一种真理守则,这是唯物主义已经掌握的真理,即作为理据与判断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话语。这也是行将长时期全面支配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话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