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主体性观念的兴起、话语策略及其衰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4年6期 耿占春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随着“作者之死”、“人之死”或“主体性衰落”等观念的流播,在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语言、符号、结构等业已取代作者、人、主体的位置,当代诗学似乎也接受了“语言说话”而非主体的言说,接受了“语言的狂欢”而漠然于自我表达,语言自足性的幻觉让主体消失在文本之后,主体性成为一种写作上幼稚的表现。这一诗学观念在一个时期确实增加了当代艺术与诗歌文体的复杂性,然而却难以满足人们对话语表述活动的社会伦理期待。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一个热情讨论主体性而语言维度缺失的时代,而今则是语言几乎被本体化,却没有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主体性理论到语言学转型,在我们的思想语境里并非全然是观念逻辑自身的转型,而是一种充满断裂感受的改变,其中包含着自我意识的断裂与非连续性。
    【关 键 词】主体/语言/感性动力
    【作者简介】耿占春,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语境里,“主体性”观念的兴起与“文革”终结及其历史反思相关,与人性观念、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复出有关,与异化理论的讨论相关,与正在展开的社会变革实践相呼应,伴随着自我、内在性、自由的发现,伴随着文学与诗歌话语表述,主体性观念成为一种觉醒了的社会意识状态的表征。而对主体性的论述则始终围绕着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展开,破除意识形态权威性的话语倚重的仍然是权威话语,通过《手稿》发掘潜在于权威话语内部非统一性的思想,这是80年代有关主体性表述的一种话语策略。虽然主体性观念在中国思想领域兴起之际正值西方哲学进入主体性的黄昏,但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主体性观念既具有积极的社会批判性,又是思想启蒙曙光初露时分富有生成性的一个观念。中西思想观念领域的非同步性正是观念史及其制度形式的非同步性的一种投射。
    主体性的兴起波及思想领域里的认识主体或自我意识的确认,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中的创造性主体概念,以及社会心理学层面上的情感与记忆主体,而这些不同领域中的主体性观念的兴起,不仅隐含着重塑人的自我、自由和内在性的意义指向,还隐含着重新塑造社会伦理主体的可能性。然而,伴随着80年代末社会断裂性的骤变,思想理论与文学批评领域突然遭遇了另一场主体性的黄昏,在90年代复苏之后的学术场域,主体性问题销声匿迹了。这一变化并非全然观念史或思想史自身的逻辑发展使然。主体性在一场灾难之后像一个消逝了的亡灵。本文试图追溯主体性在当代思想场域出现的时机,描述主体性的话语策略,以及主体性消亡的轨迹;力图揭示90年代之后学术观念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主体性的衰落之间诡异的合拍,以及这种貌似合拍之间观念史的错位状态。如果主体性还像一个幽灵一样徘徊着的话,哪里有主体性的踪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