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或然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与叙事特征(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锋 参加讨论

    后结构主义历史观(以及新历史主义观)格外适用于对或然历史小说进行辩护,因为相关理论不但将历史复数化,使得偏离正轨的其他历史版本拥有了一定的合法地位,而且强化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使得这一史学理念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变得顺理成章。(1)就历史的复数化而言,在后结构主义看来,任何文本都无法指涉外部事实,只能指涉其他的文本,(15)历史亦不例外。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历史不再是文本赖以依托的稳定背景和语境,历史本身即是文本,是讲述关于过去的故事,并利用别的文本作为互文。(16)而所谓“统一和谐的文化”,不过是强加到历史头上的一个神话,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所做的宣传。于是,原本单一的历史(History)被拆解成了许多断断续续、彼此矛盾的历史(histories),这就等于为或然历史小说的“另辟蹊径”赋予了理论上的合法性。(2)就历史和文学的联系而言,怀特(Hayden White)认为,历史学家并不是冷静、沉着地看待事实,而是通过特定的叙事体裁和文学修辞来展现事实,以此创造意义;孟特罗斯(Louis Montrose)在提出“历史的文本性”时也认定:“没有任何知识可以存在于叙事、书写和话语的国度之外”,(17)意即作为文本的历史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学叙事属性。以上观念“拆除了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之间的传统藩篱,瓦解了历史话语的客观性基础”。(18)也就是说,历史文本不该有一个预设的框架,而应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叙事潜能,进行自我颠覆与解构,或然历史小说便是这种叙事潜能在文学创作上的极端展现。
    与之呼应的是,在整个70-80年代,史学界曾出现大量的历史修正主义做法。(19)在史学界之外,王尔德的名言“我们对历史拥有的唯一责任就是重写历史”(20)更是被许多批评家和艺术家奉为箴言,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加入到再造历史的过程中,从而丰富了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因为“一切创造性话语都蕴藏着乌托邦的可能性——新的世界、新的修辞、新的阐释、新的身处世界的方式。只要能扩大沟通、开启可能性、创造看待世界和身处世界的新方式,都是潜在的颠覆力量,能够挑战权威的合法性”。(21)在这其中,小说创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不必受太多的学科规训和形式制约,得以比修正历史更为自由和激进,再加上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新发明所提供的灵感,大大拓展了艺术想象的空间,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作家索性将已知历史的轨道偏转开来,演绎出一段新的历史,这也部分解释了70-80年代的或然历史小说创作何以如此兴盛。
    当然,或然历史(小说)的意义所在(即认可偶然因素、推崇个体意识)也恰恰是其易受抨击之处——或然历史观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一种反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或然历史中,却往往是个人行为或偶然事件改变了历史进程,这使后者相形之下显得随意而散漫。然而,两者之间亦有共通之处,即都是“对事件的重述,为的是揭示那些否则一直隐藏在传统历史版本中的内容”。(22)现代叙事学认为,但凡对社会进行批评性的阐释,首要工作就是通过为事件提供另外的历史解释,展现当下世界会变得如何不同,即挖掘那些“不曾实现的过去之未来”。(23)由是观之,马克思摒弃了聚焦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传统撰史方式,将起先并不起眼的群体(受剥削的工人)或事件(劳资关系、阶级斗争)发掘出来,使之成为占据核心地位的历史动因,由此导致历史排序被颠倒,原本在历史中失音的被压迫者成了历史的主体,一系列新的事实浮出水面,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或然历史小说则常常通过象征性的语境表达那些边缘个体的声音,展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就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或然历史一样,都是激进的话语方式——它们拨开了神秘化的意识形态迷雾,直接挑战统治阶级的威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