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研究报告(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参加讨论

    (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总结与反思
    198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其文艺、美学、文化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领域,1990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出现某种契合,促进了其理论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一时间,“西马化”成为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显著特征。本年度,在个案研究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有学者尝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总结与反思性的研究。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发表了马建辉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和丁国旗的《译介与反思——“西马”研究在中国的命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译介等问题做了较宏观的把握与反思。马建辉认为,我国当前的“西马”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总体讲,“西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既有“泛化”的一面,又有“窄化”的一面;既有肯定的方面,又有否定的方面。我国学者在研究、借鉴“西马”成果时,也常会有类似问题,而在新的研究阶段应对此重新思考。丁国旗则总结了新时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艾艺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译介状况,并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反思和评价进行了梳理。
    谭好哲的《当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反思法兰克福学派两种不同理论取向》(51)针对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文艺与文化工业、传媒技术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认识进行了比较和反思,认为无论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对文化工业的负面评价,还是本雅明从当代艺术生产中看到的艺术走向民主化和革命化的可能性,都显示出不同的现实认知、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论基础,对此不应片面地取舍。王才勇的《艺术与文化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题旨与路径》(52)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从现实实践的批判转向文化的批判,而在精神文化领域实施文化批判几乎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条主线。
    孙士聪的《阿多诺:詹姆逊的幽灵——否定辩证法阐释中的晚期马克思主义逻辑》(53)指出,詹姆逊通过对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阐释来完善自己的晚期马克思主义逻辑建构,阿多诺是内在于詹姆逊理论逻辑内的“幽灵”。詹姆逊从变化了的资本主义时代出发来重新阐释阿多诺,批判阿多诺思想中包含的文化政治和文化马克思主义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的有效性,在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文化批评中,始终贯穿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这使他区别于后马克思主义者。此文既是关于阿多诺和詹姆逊的比较研究,同时也为整体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提出了一个视角。
    肖琼的《历史悲剧和革命寓言:20世纪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接受和发展》(54)考察了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接受及其对现代中国悲剧观念和悲剧精神的影响,是一篇有较高理论价值的文章。汪正龙的《卢卡契与20世纪现实主义论争》(55)回顾了卢卡契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在20世纪所引起的广泛争论,并在20世纪文化与哲学语境中分析了这场争论带来的启迪和思考。王银辉的《论中国新时期“卢—布之争”大讨论的价值与意义》(56)梳理了中国理论界关于卢卡奇和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论争的讨论,肯定了这一学术讨论的价值和意义。
    总体看,2013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果较多,除上述文章和专著外,还有许多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以及在研国家级课题,足见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受学术界的重视程度。通过对本年度“西马”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关于理论家的个案研究或某一具体理论(如悲剧理论)的研究多于整体性研究,介绍性研究多于反思性研究;第二,已有研究成果水平参差不齐,除少数较为厚重外,大多缺少理论创见和问题意识;第三,相当一部分文章发表于非核心或非全国性期刊,国内一些重点学术期刊发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论文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本文概要地评述了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状况。应该说,即使是这种横截面式的呈现也能反映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近期的若干特点:例如,作为一个学科仍比较边缘和沉寂,缺少重要的理论问题的集中讨论,也未提出重要的理论命题,无论是《讲话》还是毛泽东诞辰所形成的热点,严格地讲,都还不能说是学术理论内部演进的结果。目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架构及其研究格局,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迄今已近20年,似乎一直处于一个研究的平台期,即更多的是量的积累——不过,按照学术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时期又往往正酝酿着新的质的突破。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不久的未来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三个部分分别由崔柯、杨娟、王磊撰稿,祝东力主持讨论并统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