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情趣,这是中国文化更深层的东西,它们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但过去对此往往关注不够。”近日,在“《中国文化读本》中文第二版暨八种外文译本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读本》作者之一叶朗如此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外研社出版了《中国文化读本》第一版。“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国际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各国朋友都迫切希望对中国文化有一种比过去更真实、更生动、更深入的认识”,出于这样的目的,叶朗、朱良志两位作者合著此书,他们致力于“不仅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富有深度的认识”。 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作者对中文第一版作了较大修改。同时,经过近9年的努力,英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法文等八种译本也相继出版。译者中有国内翻译界的教授,也有国外对中国文化深有研究的学者。近年来,该书陆续被国内多所大学作为中国文化教材使用,多种译本成为国外孔子学院教材。 叶朗介绍,该书抓住了中国文化中一些最有特色的内容,尽量用典型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在意味与核心价值,并特别注意阐明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和现代意蕴的内容,展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文化性格,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情调,以及人生愿望和追求。如中国人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性格,中国人无论在太平的岁月还是苦难的岁月的那种乐观、从容的气度,中国人对平静、安乐、和谐生活的满足心态;中国人飞翔、灵动、飘逸的艺术心灵;中国人的优雅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认为,由两位美学教授介绍“真实的中国”更具亲切性。现场嘉宾一致认为,该书不仅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对中国文化生动、通俗的介绍,而且提供了对中国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而只有这种“有深度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 叶朗坦言,普及读物也要有深度,“过去认为,普及读物不需要学术背景,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普及读物不仅要求可读性强,也要有学术涵养,要展现新思想、新知识,是对学术最新思想的综合,显示当代眼光。没有学术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同时,这本书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对历史的介绍都需经过当代人解释,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中,展示什么、突出什么、挖掘什么、怎样描述解释,都体现着当代人的眼光,也必然体现植根于当代文化的时代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0日第12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