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 曹顺庆 参加讨论

    
    四
    距离的消失表明乌托邦丢失的必然性。由于不再有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思想的逻辑空间,美学无法实现自身对现实的超越。审美、艺术、裂变了的美学自身(至少是它有活力的评论部分)都已完全吸入后现代主义即商品世界化扩张的巨大的“超空间”。在此,我们无法想象美学还能以对乌托邦的持守而与现实世界相对垒。
    那么,在这种情形下,美学还是不是美学?换言之,传统美学是否会作为一种历史的知识形式而退出历史舞台?
    事实上,乌托邦的沉落进而决定了美学的理论系统解体的必然性。前面已述,美学是现代体系中乌托邦之域的学科式植入,它不是感性状态中自由的随想,而是一个学科。就是说,它和整个现代西学的学科体系一样,只是知识的一种历史建制。它是在现代性早期古典哲学时代通过一系列哲学的分类、定义、范畴和理论表述而建构起来的一个思想域位和逻辑空间。时至今日,我们显然不应该抱着以现代西学的学科分类为真理之域的形而上学的幻想,视美学为超时代超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样式。对美学的理解必须历史化。由于美学在现代体系严密分割的理性系统中保留了感性生命之自由意志的可能,它焕发为现代精神的奇观。然而,乌托邦的沉落意味着美学的内在精神垮掉了,它丧失了支撑其庞大理论建筑的内在支持力。我们看到,由于对它的乌托邦精神人们已不再信持,那些范畴、定义、分类就处处都呈现出“问题”——审美距离、审美态度与实践态度的分野、审美的非功利性、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诗意和技术的界限、艺术和审美的自足性、形式美作为“韵味”的规定、美的自足和完满、崇高从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机制、想象的真理性功能乃至美感与快感、崇高感和道德感、美和丑的差异和区分等等。在传统哲学美学的范围之内,几乎是只要在正面理论陈述的地方,如今就一定会发现“有问题”:它的绝对性、它的不精确、它作为定理定义的自否以及它作为知识陈述的形而上学本性等等。——这就是理论系统的崩塌。因此,阿多诺干脆把“美学退废”的原因归之于“哲学美学”本身:一方面,作为哲学式的理论,它总是要表述共相和追求—般。“美学就象一般的理论学说那样,如果没有一种共相或普遍性因素是无法理解的。”另一方面,现代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艺术的基本概念“背道而驰”。“艺术体现着精神,这可以说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定义,这一陈说当然不是规定性的。”于是,美学就总是“凭借其可想而知的努力想要把新事物还原成某种旧的和熟悉的东西,譬如把现实主义化为个人惯用的手法。”这样,作为理论,美学注定了它无法处理那变动不居的“学科题材”(艺术、感性)。美学、艺术理论上那些“外在的规定”是如此的“短暂而无常”,往往是提出理论的新鲜感尚未消失,“它们宣称的恒定不变的从历史上看(就)已经过时了”。(注: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0页。)
    当乌托邦沉落并进而导致美学理论系统解体之后,我们显然已无法再坚守文学理论的自主性。正是这一点令我们这些以美学、文艺学为业的从业者特别汗颜。人们会问:当美学已丧失了全部纵深的思考和形而上的关切,当它极为宏阔深邃的理论视野已经坍塌而只剩下一些词语的碎片——在这样的时候,还算不算美学?然而,美学解体所关涉的又显然不只是美学自身的事,美学乌托邦的“隔世”实际上意味现代西学学科分野的“精神隔世”。无论如何,人类没有乌托邦精神和对感性自由的肯定是不可想象的。就此而言,先验性的终结并不是超越性的终结、价值分野和精神批判的终结,美学的解体仅仅是西学学科式乌托邦的终结。这样,美学的解体又进而意味着整个当代的人文知识需要重组。迟早会有另一种形态的乌托邦,会有另一种对价值、世界、现象的把握、区分和入思。而这正是当前美学界、文艺界亟需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