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全知叙事(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 乔纳森·卡勒 参加讨论

    多兰先生这个星期天早晨焦虑万分。他已经尝试了两次去刮胡须,但是他的手抖得厉害,不得不放弃。三天未剃,微红的胡须布满了他的下颌,每隔两三分钟雾气就聚集在他的眼镜上,以致他不得不取下眼镜,掏出手帕擦去上面的雾气。对昨夜忏悔的回忆是他感到剧痛的缘由;神父已经描绘出事情每一个荒谬的细节,到最后,竟把他的罪孽夸张放大至他几乎得对赎罪的漏洞感恩戴德。伤害已经造成。他现在除了娶她或逃跑,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再不能厚着脸皮混下去。这件事一定会成为别人的谈资,他的雇主一定会有所耳闻。都柏林就是这样一个小地方:每个人都对别人的事情了如指掌。(27)
    故事中,某个房客已经和房东太太的女儿有染,现在正不得不娶她。这故事特别有趣之处在于,读者能暗中潜入房客的思想以及那位母亲的思想——第一段就是母亲的想法——但又没能进入女儿的脑子里,因此我们无法知道最后她的同谋工作已经做到什么份儿上。同样,全知尤其不是一个特别适当的术语放在此处。叙述者是否知道女儿的想法、究竟是不讲述出来还是压根就不知道,这样的猜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不是一个认知的问题。
    一个更加复杂的情形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出现了,我们遇到了具有异常知识的同故事叙述者(homodiegetic narrator)或角色叙述者(character narrator)。叙述者是马塞尔,书中的庞大叙事可以被解读为通过对他的聚焦延展开来:或是他当时已经观察到的,或是他凭借孜孜不倦的好奇心日后得知的。但是有些信息,比如伯格特在弥留之际躺在病榻上的想法,此时伯格特心中所想不可能被报告给马塞尔,因为没人去接近他俩,去传递这些信息。或许有人会想到马塞尔在蒙都凡从窗外注视梵泰蒂尔的女儿的一幕,此处就其所见所闻是对马塞尔的精确聚焦(他躲在外面,透过亮着光的窗户往里看),但马塞尔的所见所闻实质上是对穆勒·梵泰蒂尔的所思所感的聚焦。“她感到自己有些鲁莽轻率,于是敏感的心顿时警觉起来等等。”(28)热拉尔·热奈特对如何去描述这种情形犹豫不决。一方面,他称其为“我们必须真正地认为是‘全知的’小说家所为”(29)的时刻,“全知”一词所加的引号似乎是暗示对特别认知的传统探讨方式的怀疑;但他也谓之为“双重聚焦”(double focalization),包含此类感受:“只有全知的叙述者——像上帝自身一样具有看穿他人行为和探测他人身心的能力——才能揭示。”(30)
    尽管小说本身通过解释这些效果提供了对一种技术性手段的唤醒:躺在床上时,马塞尔想起了在贡布雷度过的少年时代以及:
    我离开贡布雷多年之后才听说了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发生的有关斯旺的爱情故事,这在细节上可能没有大的出入,因为我们有时对死了几百年的人的生平更容易知道一些细节,而对我们最亲密朋友的生活,反而知之甚少;这看似不可理喻,却好比在过去不同城镇的人想相互认识攀谈一样无法想象,因为当时我们没有能克服这种不可能性的工具。(31)
    就好比电话,用一种未名的手段让角色们内心和外在生活的细节获得想象性的修复。只要叙述者富于想象、善于随机应变,他便不必受自身局限的束缚。(32)“心灵感应(telepathy)”是描述此处和别处情形的恰当措辞吗?尼古拉斯·罗伊尔写道:“‘心灵感应’比起全知对叙事小说中所发生的灵异离奇的思索,展现了一种更低调、更明确、更少宗教色彩的传递方式的概念上的可能性。”(33)特别是,心灵感应的观念有助于捕捉这样的事实,即:在传达角色想法时,我们不是立即涉及知晓所有一切的叙述者,而是关注此刻报告这种或那种意识的叙述实例,例如,常常把想法转达、变换或转化为自由间接引语的中介话语。心灵感应似乎特别合适——比全知合适得多——这样的场合:故事外叙事的同故事叙述者(extradiegetic homodiegetic narrator)展示出特殊的认知。安排一位全知叙述者作为人物叙述者马塞尔的补充,其不足之处在于:这些情感原本应该是为叙述者马塞尔所知的,而照这样看来,马塞尔本人则无法知道这些事情。热奈特发现自己在他始终认为不满意的两种选择之间踌躇不决:假定一个附加的叙述者(他是全知的),他能写出一些天衣无缝的段落的一部分,而马塞尔同时在写另外一部分;或者是把所知归因于作者,他当然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而是把穆勒·梵泰蒂尔或伯格特或斯旺的所感创造、归因、宣称为如此如此云云。斯旺坚定的爱情故事,包括被斯旺迷住的、超好奇的马塞尔大概已经知晓的各种细节以及斯旺最私密的心思——若不是心灵感应的传递,很难想象它们会被马塞尔所知——极好地用具体例子证明了这一问题。这里的叙述效果,如同马塞尔像蜘蛛编织支撑它的网一样费力地梳理这个故事,依赖于马塞尔富有想象力地、心灵感应地转述小说家创造的信息(正如同他创造了马塞尔和马塞尔对他自己的描述一样)。诉诸全知就会遮蔽这一效果的独特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