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全知叙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 乔纳森·卡勒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叙事权威传统的确立,内在思想的富有想象力的或心灵感应的转译,反复凸显娱乐性和自我指涉的创造性活动以及在不同视野增殖和捋清人类纷繁事物之中渐生的智慧,这四种迥异现象是引起全知归属、假定全知叙述者的原因。可见,“全知”概念的使用不但混淆了这些作法的特征或区别,而且一再模糊它们,以致我们无法知道它们的真实情况。必须摒弃这个于我们或叙事无益的批评术语,从而探索与这种奇特的文学效果更为契合的新术语。
    【关 键 词】全知叙事/神学全知/心灵感应/有限视角
    【作者简介】乔纳森·卡勒(Jonathan Dwight Culler),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1916级英文和比较文学讲座教授,研究方向: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及比较文学。
     
    “全知(omniscience)”是我曾经用来讨论叙事的一种概念,既未经深思熟虑,也不确信:“全知叙述者”是有充分理证的概念,或者说,它非常有助于说明叙事效果。细想之,我认为这并非不典型。批评家虽常引用此概念却极少对它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全知这一概念还未经受严格检验。①
    最近,我一直在细心琢磨这个问题,回归到我曾忽视多年的叙述学命题上。②在我研究全知时,适逢一位总统(布什)正大肆鼓吹“整体情报识别系统”计划,显然他自认为无需从别人那里获知任何信息,深信自己对恶的判断确实无误,堪比上帝,因此我尽力防止自己渐生的反感影响到叙事诗学的全知概念。我努力把叙事的全知概念同当前的政治狂想分隔,且我希望自己已经成功做到这一点。但我还是不禁想起弗吉尼亚·沃尔夫在T. S. 艾略特造访后写给她妹妹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他如何谈及自己宗教信仰的转变:“我是说,坐在炉火边又信奉上帝的大活人,必定有其丑恶之处。”③
    我不认为全知这一概念是丑恶的,但是我已经确认,它并非对研究叙事有用的概念,它杂合和混淆了好几个不同的因素,若要清晰明确地理解这些因素,就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它模糊了引发我们假定概念的众多现象。华莱士·马丁写道:“‘全知叙述’成为了各种截然不同的叙述技巧的聚集倾覆地。”④我想,我们必须设法修复和再利用我们的倾覆之物。我所知的其中一种办法就是,尼古拉斯·罗伊尔在他名为《暗恐》的新书里提出用心灵感应的概念来代替全知——稍后我将展开讨论心灵感应这一概念。⑤心灵感应的概念的确有其特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强调疏离感的意义上。全知对我们而言,可能由于过于熟悉而无法机敏地思考它的含义。
    “全知”的概念看似基于上帝与作者之间密切关联的类比:作者创造小说的世界,正如上帝创造我们的世界,同样,上帝对现世无所不知,也正如小说家对他所创造的小说世界的一切了如指掌。这诚然好,但举例来说,假如我们不信奉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我们就不能引用我们所知的上帝来阐释叙述的特征。即便我们信奉上帝,也只能以关于他的稀少的知识作为依凭。你若考察关于全知的神学争论,很快就会被这样的观念所劝诫:上帝的全知可以作为全知叙述的有用模式,因为神学全知的讨论通常建立在我们所谓的“完美存在神学”理论之上。上帝被定义为完美的象征,如若他缺乏任何方面的知识都难以称得上完美,因此上帝必定无所不知。如此一来,神学上关于全知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演变为:神学全知的完美是否能与自由意志相兼容,二者理所当然都是必要和想要的。因为文学批评不必预先假定作者的完美或角色的自由,因此文学批评貌似无法借鉴以上这些神学争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