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7-428页。 ②⑤(17)(19)(20)(21)(22)(27)(28)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302、303、302~303、300~301、303、302、302、303、298页。 ③鲁迅:《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④鲁迅:《“感旧”以后(下)》,《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2页。 ⑥[日]木山英雄:《从文言到口语》,《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赵京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⑦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唐传奇的“文采与意想”大加赞赏,对各类型小说的评点亦皆在在瞩目于其文辞层面,“叙述宛转,文辞华艳”、“施之藻绘”、“绰约而有风致”、“丰赡多姿”、“亦常俊绝”等肯定性评价迭出。无论鲁迅在“古文与白话”问题上的立场如何鲜明,言论如何激烈,在《中国小说史略》从1923年初版到1935年最后一次改订,都未对这些文笔层面上的评价作过任何删削或修改,其在学术立场上对待古典资源的实际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详可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周作人:《论八股文》《看云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87、89页。 ⑨施蛰存:《〈庄子〉与〈文选〉》,《申报·自由谈》,1933年10月。 ⑩鲁迅:《二十四孝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11)陈独秀:《独秀答钱玄同》,《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 (12)胡适:《论小说及白话散文》,《新青年》第4卷第1号,1918年1月。 (13)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国语文学谈》,《艺术与生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4)钱玄同:《钱玄同致独秀》,《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 (15)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16)朱光潜:《雨天的书》,《一般》月刊,1926年11月。 (18)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二四》,《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23)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0~501页。 (24)(26)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19页。 (25)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2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页。 (30)胡适:《国语运动的历史》,《胡适文集》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31)鲁迅:《“此生或彼生”》,《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7页。 (32)鲁迅:《答曹聚仁先生信》,《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33)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