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乐善堂全集》与《御制诗集》看乾隆对唐诗的接受(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周相录 参加讨论

    二、乾隆接受唐代诗歌的方式
    后人接受前人之作,有两个要素需要重视:一是接受的对象是什么,二是接受的方式怎样。同一个受后人喜欢追捧的作家,不同的人的接受方式也可能不一样。从后人接受前人之作的不同方式,亦可窥见接受者的价值取向。乾隆接受唐诗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追和前人诗作
    唱和诗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有较强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作用,它由一唱一和、一唱多和及酬和他人原唱、唱和自己旧作几种形式。如果从原唱与酬和用韵之关系看,唱和又可分为和意不和韵的一般唱和、依韵唱和、用韵唱和、次韵唱和。在这四种形式中,酬和难度最小的无疑是一般唱和,即和意不和韵,而唱和难度最大的无疑是次韵唱和。因为一般酬和只是就原唱之意表达相同或不同的看法,而依韵酬和、用韵酬和,则要求用原唱之韵、用原唱原韵之字,甚至所用之韵不仅与原唱全同,而且次序也和原唱一模一样。中唐时期的元稹、白居易是唐代唱和诗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两个人物,唱和诗发展到元白,在体制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原来的主要和意不和韵发展到以和韵为主,出现了思想情感的交流被技巧的竞赛所取代的发展趋势。元白之后,唱和诗的形式又增加了追和古人作品一类。
    乾隆追和前人之诗,绝大部分都采用和韵的形式,尤其是次韵,更是乾隆的偏好。以乾隆最喜爱的元稹、白居易为例,乾隆追和白居易诗20题,全部为次韵;追和元稹9题111首,只有《杂和唐元稹东川诗四首》非次韵,但亦有两首与元稹原唱用同一韵部,而其余则全部次韵追和。而且,乾隆往往多次次韵追和前人之某一首诗或某一组诗。如元稹有《生春二十首》,乾隆四次写作《生秋诗咏元微之生春诗韵》《生春二十首用元微之韵》《生夏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诗韵》《生冬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诗韵》以追和;白居易有《白云泉》一诗,乾隆六次写作《白云泉》诗并次白居易原唱之韵。元白之外,乾隆还数次次韵追和李白、杜甫、沈佺期、刘长卿、张祜等人的诗歌。因此,乾隆追和前人诗作特好用次韵追和,特好多次次韵追和,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事实。
    2.反前人诗意
    所谓“反其意”,就是不同意原作者在诗歌作品中表达的看法,有意在自己的诗作中与原作者唱反调,以表达自己不同于原作者的认识。这些作品在《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御制诗集》中共有9篇,它们是:《反元稹将进酒乐府》《古筑城曲效元微之体亦反其意也兼用其韵》《反白乐天放言句》《反白居易阴山道乐府》《再反白居易阴山道乐府仍用其韵》《反韩偓斗鸡诗》《反李白丁都护歌》《反韦应物采玉行即用其韵二首》《咏金廷标四皓图反杜牧诗意》。其中“反”元稹原作之意者两篇,“反”白居易原作之意者三篇。如元稹《筑城曲》谓辛苦“塞下丁”以筑城,其实不是消除边患的根本措施,根本措施是修明政治,不筑城而国防自安。而乾隆《古筑城曲》则谓新疆边地筑城,乃利用“镇抚兵”之“余闲”,并不给百姓造成负担,而边地筑城,保证了边塞地区的和平安定。显然,元稹之诗,是站在具有民本思想的官吏的立场上,“哀民生之多艰”,有感而作。而乾隆之诗,则是基于皇帝之立场,为边塞筑城进行辩护。其他原作与“反其意”之作,与元稹、乾隆《古筑城曲》,题材虽然不同,但原作者与乾隆的创作立场却是基本相同的。在这里,作者之“立意”是第一位的,艺术上的雕琢或锤炼则是次一位的,如果说,乾隆与原作者有争胜之意在,那也主要是在“立意”上有意一决高下,而不是在艺术上争奇斗巧。这些作品是贯彻作者诗学主张的“成功”之作,虽然艺术上算不上特别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