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凝视灾难——秦岭地震题材小说专题研讨会发言选登(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抵达内心的轨迹
    □臧 策
    一个真正的作家,绝不只是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再编成故事,运用所谓的文学技巧写出来那么机械那么简单。人文精神也好,关注现实也好,都必须融汇到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去,并引发作家源自意识及潜意识的创作冲动,才会真正成为作家精神世界中的有机整体。作家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内心的激情与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不断互动的过程。就像是海浪不断地冲击着礁石,而冲击之后的结果,就是作家真正源自内心的作品。然而真能抵达这种境界的作家,其实并不多。
    由于我一直比较关注秦岭,所以对他这些年来在小说写作上的发展变化,也有一些比较个人的见解。纵观秦岭这些年的文学创作轨迹,就会发现他所走的正是不断抵达自己内心的文学之路。秦岭的生活经历远比一般人丰富得多,可以说现实中的苦辣酸甜,他都早已经尝遍了。不过秦岭早期的小说,走的还是“问题小说”的路子,丰富的生活体验,也只是他编故事的道具以及凸显地方特色的元素。但从近几年开始,他的小说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尤其是到了他写作小说《寻找》时,那种源自内心世界的深刻隐喻,已经触及了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远不是什么特殊历史题材所能解释与涵盖的了。而这本小说集《透明的废墟》,则正是他在写作中回归内心之路上的一个节点。
    我从不提倡题材决定论,但也深知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题材,是文学所不能不去面对的,比如战争,比如灾难……但现实中战争的悲壮惨烈,灾难的触目惊心,却并不能保证小说叙述的精彩。相反,恰恰因为现实所给予人们的冲击太悲壮惨烈,太触目惊心,小说中的叙事反倒容易被冲淡,被湮没,这也就是在突发性重大事件面前,新闻比文学更具有力量的原因。作家们都知道,写以往的战争或灾难,比写当下的事件容易得多。人们往往宁愿去一次次地重写早已沉没了的“泰坦尼克号”,也不愿意去触碰刚刚发生的事件,因为那将面临更大难度的挑战。而秦岭却是个执著地挑战更具难度写作的作家,汶川地震之后,他第一个写出了地震题材小说《透明的废墟》,随后又写出了一系列颇具水准的同类作品。当然,对当下灾难题材的挑战,不只需要勇气,更需要一个作家全面的修养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走在回归心灵之路上的秦岭,才能最终把握住了人在面临灾难时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秦岭的小说中,地震是斩断了人们各自生活轨迹的一道裂痕,所有人的命运都被这忽如其来的灾难打乱了。比如那篇《心震》,秦岭以女性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几个女人的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以及各自婚姻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波澜甚至不幸。而突发的地震,则把生活中的一些特定场景“定格”了……这就是生活之中的真相吗?还是在这些表象的背后隐匿了更多不为人知的人生故事?《心震》作为一篇虚构的小说,充分地发挥了小说这一文体所特有的优长,向人们揭示了那些新闻报道所无法触及的人性深度。
    应该说秦岭的这些探索是正确的、可贵的,也是有成效的。小说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更“像”现实,而恰恰是对现实的“陌生化”。现实是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新闻可以让我们在第一时间获悉事件的核心和脉络,但事件的主角永远是人,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和命运,但从地震这一刻起,人们的命运开始交织在了一起。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的维度,也是整个人类所无法回避的一面。以地震这个特殊的大背景考察个体的、群体的人,这一点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秦岭的小说创作,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愿他在今后的文学之路上仍能不断地挑战自我,取得更大的成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