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小说何以可能 □闫立飞 面对灾难,无论是人祸,抑或天灾,文学如何言说,似乎是一个作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震惊世界、伤亡巨大的汶川地震,作家似乎陷入一种言说的悖论之中。诗人朵渔在《今夜,写诗是轻浮的……——写于持续震撼中的“5·12”大地震》中写道:“今夜,我必定也是/轻浮的,当我写下/悲伤、眼泪、尸体、血,却写不出/巨石、大地、团结和暴怒!/当我写下语言,却写不出深深的沉默。/今夜,人类的沉痛里/有轻浮的眼泪,悲哀中有轻浮的甜/今夜,天下写诗的人是轻浮的/轻浮如刽子手,/轻浮如刀笔吏。”直面灾难中的尸体与血以及文学言说的轻浮,秦岭仍然选择了正视与坚守,以刀笔之轻浮叙说灾难之沉重,以其思想的锐利与情怀的开阔支撑和拓展地震题材小说叙事的可能性。 《透明的废墟》收录《透明的废墟》《相思树》《心震》《流淌在祖院的时光》和《阴阳界》5篇中篇小说,时间跨度为8年,尽管角度不同,但作者秦岭始终把目光对准汶川地震,以文学叙事的想象与虚构穿越时光的冰冷与地震废墟的凝重,呈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另一种事实真相及其现实逻辑。这是一种异于常态视角的非常态叙事,秦岭以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应激状态与人性表现为原点,描绘了一幅奇异而真实的关于灾难与家庭、与情感与人伦的人性风景画。在这幅风景画中,我们发现舍身保护幼儿的年轻母亲乃是一位未婚的打工妹,为了保护这个失去母亲的幼儿,地震废墟的逼仄空间中互相隔膜乃至冲突的邻里之间完成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生命接力与合作,从而实现自我与灵魂的救赎。然而,灾难不仅是砥砺人性向善的磨刀石,而且也是折射人性复杂光谱的三棱镜,当我们发现谎言成为灾难中挽救生命的理由与原因时,谎言成为维护生命最后尊严的惟一选择时,谎言也就具有真实的底色,并在地震、灾难、流血与死亡面前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地震掩埋了生命、遮蔽了真相,秦岭通过小说叙事不仅让废墟变得透明,而且让我们重新思考和探索关于生命、生活、人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小说为秦岭言说灾难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面对地震灾难的巨大毁灭性与生命惨剧,小说叙事如果仅止于对真相的探索,无法逃避叙事的轻浮与诗意的残酷,而对地震来临时这一非常态背景的强调与突出,容易引发传奇之类通俗叙事的联想。秦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早在写作《心震》时他就通过罗梦彤之口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地震让我明白,我们肉眼看到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真的,而虚构的东西,也许才是最可信的”。地震让秦岭质疑流行地震叙事的审美与浪漫、否定其肤浅与虚假的同时,以严肃性的思索为其小说叙事增加历史性的沉重与现实性的痛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应当经常在‘疼痛’的地方,也就是在某些集体的规范与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地方去认识社会,而社会正是存在这里,而不是在任何其他地方。”对于秦岭的地震小说来说,这个“疼痛”的地方在《流淌在祖院的时光》中作为地震纪念园的尖山村祖院,它通过奶奶的坚守,“一丝不苟地维护了整个院落坍塌之后的样貌,让废墟保持了美丽而残酷的尊严”,在《阴阳界》的美国小镇别墅群的一号别墅废墟,它通过做了几十年阴阳法师的袁峁田在阴阳之间的不断穿梭,展示了地震引发的现实社会连锁反应及其前因后果。无论作为地震纪念园的祖院,还是坍塌了的一号别墅,在秦岭的注视与思索中,宛如恶之花一般向人们展示着它残酷的美丽与无法忍受的疼痛。这也是秦岭地震题材小说何以可能的缘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