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倾听和写作对抗遗忘(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日报 徐 馨 参加讨论

    3.一个渴望家乡的灵魂
    “为什么人们这么快就学会了互相残杀?大家在学校里读的都是海亚姆、普希金啊!”(《二手时间》)
    “为什么中国发展得这样充满希望,我们却没有把这条路走通?”阿列克谢耶维奇问。
    “因为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注重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即使在特殊年代也是如此;俄罗斯文化更注重追求精神向度的意义。”陈晓明回答。
    2016上海书展的公开活动开始之前,在“思南文学之家”二楼的休息室,阿列克谢耶维奇初次见到陈晓明,就略显急切地抛出这个问题。“真理高于美,真理高于俄罗斯”,这是作为作家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主张。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个需要祖国与故土归属感的普通人。她说“俄罗斯是一个处处充满忧伤的国家”,她自己何尝不是?她为众人(包括自己)的遭遇落泪,也为自己的故土不再而痛苦,只是这种痛并不彰显:苏联卫国战争所守护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她来自白俄罗斯的父亲、乌克兰的母亲如果活到今天,已经是两个国家的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书中的一个人物说到,当两个人面对面近距离搏杀,不得不望进对方的眼睛。她对人性、对事实本质没有尽头的追问,同样需要这种“望进对方的眼睛”的勇气——勇气何来?“或许来自俄罗斯的战争文学、战争文化吧。”无论在作品里,还是在接受采访时,阿列克谢耶维奇都会经常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沙拉莫夫,俄苏文学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采访对象们共同的文化乡愁;俄罗斯文学与这个民族的精神贵族气质,也体现在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人物身上。“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俄罗斯文化,是悲剧的,也是伟大的。我们容易对日复一日的建设厌倦,我们需要对价值和意义的确认。”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在《二手时间》中她更是直接写道:“俄罗斯长篇小说从来不教读者如何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如何致富……奥勃洛摩夫一直躺在沙发上,契诃夫的主人公永远是边喝茶边抱怨生活……”所以,她笔下有年轻、英俊的少年因为对生命价值的追问选择自杀,也有同样年轻的人因为要证实价值的存在而踏上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战场,不得归乡。
    如今68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坦率地说:“当我结束这5本书,我已经很疲惫,已经没有力量再走进帐篷(指战乱中失去一部分肢体的男孩们躺的地方)里去了。这些孩子们会永久地哭泣下去,而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保护层。”
    “我一直忘不了我母亲的面孔,在黑暗中凝望着土地的面孔……”因为政治原因,2000年至2011年,阿列克谢耶维奇侨居欧洲11年。这11年,她在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生活,“为了日常所需,我也学了一些当地的语言,但是真的,毫无意义。”她的书如今被翻译成77种语言,她的出版商来自各个国家,但她自己只说俄语;在外漂泊多年,她依然只有回到家乡——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才能真正地写作:“一个作者要写作,必须到生活现场中去。最重要的是,我需要听到活生生的话语,需要听到人们说话。我必须回去。如果我在柏林,我能听到什么呢?什么也听不到。”
    阿列克谢耶维奇不喜欢社交。去年冬天,她的出版商们为她在柏林举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请给这位女士一杯绿茶,她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耶维奇只是人群中淡淡微笑的那一个。如今的她终于如愿以偿,把居住了几十年的两居室房子换成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而且依然面对着她喜欢的家乡斯维斯洛奇河,阳光也可以照进来,“你知道,没有人愿意出售,所以很难等到。”说到她心仪的新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笑了。
    “如果一个人懂得爱,就值得去找他(她)。”如今,正是在这条河流的陪伴下,新的故事正在采访和书写:关于爱和年华老去。而这两个话题其实依然是那“一”个:关于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