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倾听和写作对抗遗忘(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日报 徐 馨 参加讨论

    “我不是写战争和事件,是写人,写情感,写感受。”阿列克谢耶维奇几乎没有写到哪一场具体的战役,她写的是不会被史家记录在册的细节和感受:当一个士兵第一次杀人、第一次看到尸体的感受;当战士看到有女兵走来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杆;当一个妈妈等来了被装在锌皮棺材里的战死的儿子,她发誓从此就是连儿子的名字也不会交给任何人;当一个妻子从电视台听说阿富汗战争是国家的耻辱时,她恨不得把屏幕砸了——那天,她第二次埋葬了自己的丈夫……又或者,在一个村庄里,按照当地教规不得给外人食物,否则会被其他村民打死,然而依然有一家人为濒临死亡的战士端来食物,这家人有女人有小孩;一个理发师在给一位固定顾客理发时,会故意提到阿富汗战争,这样客人的头发就会都竖起来,方便理发……“我很少用‘小人物’这个词,他们其实传递出的是非常强大的痛苦,传递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情感。”
    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的“小人物”所传递出的,又何止是“一个时代”的情感?“我已经51岁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我还是想妈妈。”“我去了公墓,那里安葬着空降兵。将军们在致悼词,乐队在演奏……只有一个小姑娘的尖声细嚎冲出了其他声音的包围:‘爸爸,亲爱的爸爸!你答应我要回来的……’她妨碍了发言,被人从棺材前拉走,像拉走一条小狗。这时我明白了,站在坟墓前的这些人当中,只有这个女孩是个正常人。”那位已经51岁、年纪比当年死去的妈妈大出一倍的人,这个被人从墓地前拖走的小姑娘,他们仅仅属于某一个时代吗?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为了和平、我们的幸福、永恒的和谐,为了它们基础的牢固,需要无辜的孩子流下哪怕仅仅一滴泪水,我们是否能为此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
    他自己回答道:这一滴泪水不能宣告任何进步、任何一场革命甚至于一次战争的无罪。它们永远都抵不上一滴泪水。”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第二部代表作《我还是想你,妈妈》(又译《最后的证人》)的扉页上,写下这段话,这亦是她所有写作背后的价值观:她关注的永远是人。很多次,在她连续几天对一个人进行了采访之后,最终记录在本上的只有一句话;上百卷采访磁带重新听完一遍,书中却一句话也没有留下,“但是留下了一个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