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戴锦华:中国的资本逻辑如何统御文化市场(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搜狐文化 newdu 参加讨论

    一个叫赢家通吃,一个叫多少算够
    搜狐文化:因为有些人已经做的很出名不缺钱,可能就没有必要卷入整个市场。
    戴锦华:今天的逻辑主导一切以后,我真的觉得就是两句话:一个叫赢家通吃,一个叫多少算够。你说不缺钱,但在他的感知当中,他可能觉得缺死钱了,多少也不够。其实我大概也是从这个意义上去解释《道士下山》,否则陈凯歌用得着嘛。
    搜狐文化:是不是与我们断裂的历史有关系?
    戴锦华:对,我们整个历史从80年代以来,威胁诱惑那么大,在现代资本主义历史当中都非常少见。要不然就是说to be or not to be,你不转,不转你就死。要不然就是诱惑太大,我转一转就坐收名利,我不转就可能贫困潦倒。
    搜狐文化:可能还与个人本身的追求有关系,像塔可夫斯基一生拍摄8部电影。
    戴锦华:但除了最后一部电影之外,塔可夫斯基的其他电影都是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他其实是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工业体制的保障下创作的。
    其实我们真的在想象大师的时候,除了不是在大制片厂工业系统中的作者电影之外,同时还要考虑另外的一组大师,希区柯克、库布里克终其一生都是在好莱坞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机构当中创作的,但他们还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主题、个性风格,希区柯克创造了惊悚片这个类型,在他之前我们只有恐怖片,而没有惊悚片。而库布里克每一部影片题材、类型、主题、风格都不一样,可是他的每一部作品时间越久我们越受震动。我觉得那是一个产生电影大师的时代,而且很讽刺的是当时是文学界宣布文学已死,作者已死的时代,而电影开始出现作者论。所以我觉得整体上和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错位,以及整个的60年代所形成的被称之为叫欧洲文化自我仇恨时期有关,那是历史撞击的产物。
    所以今天唯一还可以被西方人视为大师的导演也是屈指可数,比如说和塔可夫斯基非常相像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来自前东欧社会主义制片体制。另外一个就是伊朗的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今天欧洲自身也难再产生那样的新浪潮迭起,大师辈出的时代。那么具体到中国的电影人来说,回答起来恐怕就非常复杂。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我们一直在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生命经验当中压缩西方几百年的历史。如此的巨变,像刚才我所说的当历史社会的结构整体出现大的断裂的时候,恐怕个人的生命经验很难以自我延续。所以人大概还是同一个人,名字还是同一个名字,而他内在的一些东西已经被改变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