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9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知识分子》主编谢宇做客第97期文汇讲堂,做了《中国社会的特色到底在哪里》的演讲,从社会学视角解读中国特色。...
孙立平先生近年曾论及“社会的溃败”问题。社会的溃败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问题,孙教授从权贵资本主义等角度来分析发人深省。然而,社会的溃败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还是一...
我们正在进入城市社会。同文明多样性相伴随的主体交流、文化融合是城市社会的比较优势、深层动力。但由于多种原因所形成的空间区隔,却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社会进步的一种阻碍。...
2014年是我国“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收尾的关键一年,也是谋划布局“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工作思路,...
[作者自按] 甲骨文字的原始含义经过系统考释以后,阐明了汉语言的核心语义反映的是上古社会对雷神的崇拜,而祭祀雷神的原始方式是燎祭。雷神燎祭作为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核心内...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期,由经济改革必然带来的“文化转向”为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创新的土壤比创新本身更重要;发展的方式比发展本身更重要...
文化发展重在内容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使传统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源泉,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秉持文化发...
一 “想象西藏”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持续了很多世纪且遍及全球的有趣现象,即使在今日这个解构、祛魅的时代,它依然经久不衰,愈演愈烈。由于西藏在地理和文化上举世无双...
内容提要: “家国天下”这一古典汉语修辞,沿用至今,意味着一种双重四位一体的间架结构,其为一种文明时空、政治想象、世界图景和道德理想,将个人抱负、集体寄托、民族理想...
2011年时值辛亥百年,恰逢《四千年农夫》英文原版书出版百周年纪念。 自中国倡导"洋务运动"以来,这百年间食洋不化之辈甚多,而认真反思现代化历程中变迁成本的中国人甚少。由我...
5月15日,资中筠先生应杭州“通衡论坛”之邀,讲了“从文化制度看当代中国的启蒙”,并同与会者互动。关于这个话题,已发表过多篇文章,重复的内容从略。以下为讲话及互动的综...
无论从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来看,中国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现状令人担忧。从内部来看,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知识精英都无法解释自己的社会,对社会的发...
价值问题的强势回归 当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奇迹时,有人把中国看作一个经济动物;当这种经济奇迹与政党政治、宪政民主几无关系时,又有人把中国看成是政...
文化有无先进与落后之分?有人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无法比较谁优谁劣。这就是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无疑是否定了文化的发展,进而否定了人类历史的进...
文明是制度现象,文化是自然现象 文明涉及未来,涉及方向,它是一个制度现象,如果不是这样,活的文明就可能死亡。文化主要涉及过去,是历史,是传统,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曾提出“轴心时代”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指称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中东、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大爆发现象。这...
认识中国所应有的态度 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如何理解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性意味的知识行为。围绕着如何认识中国,在学术思想界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充满了...
关于“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
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都已经有很长时间,但除了古代偶尔有一段时间皇帝特别尊崇佛教或者道教之外,从来没有出现过政...
“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设在京师的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而近代以来为学人们所关注的“国学”则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和价值体系。其概念和最初的内涵来自日本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