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 脑中一直有一悬念:贺敬之是否“七月诗派”的诗人? 曾读《白色花》诗集,在二十位“七月诗派”诗人中,未见胡风、艾青、田间、贺敬之等诗人入选,心中挺纳 闷。编者之...
鲁迅与周海婴、许广平 《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5期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回到历史语境审视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兼与张耀杰先生商榷》(以下简称《回到历史语境》)的文章。 从题...
前载笔者所撰《沈复〈浮生六记.海国记〉与李鼎元〈使琉球记〉之比较》一文,内中提到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蔡根祥曾写信给温家宝总理,提出应将清人沈复的《中山记历》(即《...
“如何重振文学的思想能力,让文学回到时代精神和思想前沿?”11月21日,在珠海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上,由《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李敬泽率先抛出的主题演讲《...
清朝沈復的《浮生六記》是一本際遇離奇的小說。它遇到了楊引傳、俞平伯、林語堂諸位先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蜚聲國際;被改編為廣播劇、舞臺劇表演,感人肺腑。俞平伯作序說...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如果有一为「诤友」,的确是一件好事,彼此切磋,相互针砭,在学术寂寞的步伐中,会增加很多趣味。不过,如果遇到的只会口出恶言,而又强词夺理的诡辩,...
一 最近刘泽华先生倡导的“王权主义”成为对“国学”论争焦点之一。“王权主义”论述的不只是王权,而是由对整体中华文明的一种抨击心态发展出的意识形态。关于这意识形态,以...
在鲁迅逝世不久,一位署名“阿累”的青年写了一篇短文《一面》,回忆鲁迅赠书给他的小故事,感情真挚,以小见大,颇能反映出鲁迅的人格,当时就发表在《中流》半月刊上,以后...
许倬云先生是博古通今的知名学者。从他撰写的悼念我弟弟张光直的文章得知,他与光直是台湾大学前后期同学,又与光直的夫人李卉是同窗。所以许先生说他们是“弱冠相交,终身相...
近些年,邓拓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 在以往的邓拓传记(包括笔者的《邓拓和他的一家》)和评论中,作者无不给予《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很高评价,认为是那个年...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发展,人们评说一切的可能与评说一切的欲望一起大幅增长。参与文学的公众及其参与方式发生突破原先格局和界域的嬗变,文学批评的生产不复仅仅是“...
内容提要 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白居易思想转变发生在卸拾遗任之际的观点。傅先生著文指出,卸拾遗任的说法是常识性失误。本文根据白氏诗文,论证这一说法有事实依据,指出...
冯其庸先生撰文《项羽不死于乌江考》颠覆两千年定说,认为西楚霸王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此说一出,立即引起学术界尤其是《史记》研究界的强烈质疑,《文史哲》201...
内容提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充满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文学的本质,也不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情感语言艺术作为文学的本质较为准确,也更切合中国文学的...
●纸质媒体时代尚可以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因为个人观点进入纸质媒体尚需过程和一定程序,且须经编辑等多人之手。网络时代则打破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个人观点可...
一 “当代中国文学60年”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整日子”的到来而生产出的应景词。它意味着“共和国60年”成为了讨论“一个时代文学”的“时间单位”,这就迫...
内容提要 童庆炳先生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教材中能反映较新研究成果且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高校文科教材之一。但在理论体系、教材结构和概念阐释等...
近日,由中国作协、广东省作协主办的“网络文学研讨会”在京召开。相关人士表示,今后将开展网络文学的评论和评奖,网络文学有望纳入传统文学评奖、重点作品扶持、作品研讨中。...
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当然有东西文化差异的因素。但如果仅以文化差异来解读,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中国作家大部分是不会承认己不如人的,可能有鲁迅所说的“...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网络文学女作家研讨会上,一些网络作家以及评论家所谈到的网络文学与“低碳”的关系,网络文学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文学与“低碳”的关系的话题,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