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他的叙述里,生动绵延不绝——谈谈库斯图里卡小说集《婚姻中的陌生人》 2019-01-04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这是我家里最受欢迎的名字之一,也是我朋友里最受欢迎的名字之一。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导演兼编剧的名字,前年9月我才知道这也是一个小说家的名字,我在米...
[评论] 《雷沙革村的读墨人》:科幻文学的“重点所在” 2019-01-04
2018年距玛丽·雪莱发表《弗兰肯斯坦》开现代科幻先河恰好200年,而随着在21世纪头20年即将在众声喧哗中缓缓逝去,那些大胆猜测今日世界的伟大科幻小说中的惊世骇俗想象纷纷落空。...
[评论] 王睿琦评《罗兰·巴特传》:死于零度 2019-01-03
1980年2月25日的下午,罗兰·巴特被撞倒在法兰西公学附近的学院街上。当时他正在过马路,一辆小卡车交错驶来,而双方都没有注意。一辆停在路边的车,挡住了视线,这种现象在拥挤...
[评论] 王雪松:蒂斯黛尔与中国新诗的节奏建构 2019-01-02
现代诗人视野中的蒂斯黛尔 莎拉·蒂斯黛尔,美国抒情女诗人。对于中国现代诗歌而言,蒂斯黛尔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诗人,因为胡适对蒂斯黛尔《Over the Roofs》的译诗《关不住了》...
[评论] 外国文学:翻译减量 研究上升 2019-01-02
刚刚翻过去的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从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角度看,说够成绩不易,说透问题更难。篇幅所限,我只能说翻译依旧减量,研究持续上升。 翻译减量当然主要指数量...
[评论] 欧洲神话中的好人哲学 2019-01-02
原标题:善良意味着幸福吗——为什么做一个“好人”比作一个“坏人”成本更高? 古希腊诗人赫昔俄德将人类历史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英雄时代和...
[评论] 袁永苹:我最想见的人是卡佛 2019-01-02
这么些年,读过了一些书,不算多,我见过读书超级多的诗人。我读书不算多,也不够杂,因为我见过读书超级杂的诗人。让我来谈读书的话,我想说,读多少书重要,但是又不太重要...
[评论] 当凡·高的《落叶》遇见诗人洛尔迦 2018-12-28
2018年是西班牙诗人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迦诞辰120周年,这位留下丰富诗集的伟大诗人逝世时年仅37岁,而另一位传奇画家凡·高也以区区38岁的生命离世。为纪念洛尔迦,“澎湃新闻...
[评论] 《我忏悔》:在罪恶中端详灵魂 2018-12-28
在这封长信《我忏悔》中,主人公以一个普通人自身的经历和翻阅人类历史和熟识者的历史的感悟,坦陈他一辈子扛着的自己的过错和全人类的过错,陈述宗教裁判所、纳粹集中营、大...
[评论] 解构《洛丽塔》:让洛丽塔回到受伤害的活生生的人 2018-12-28
近日,作家蒋方舟关于《洛丽塔》的解读引发诸多争议。她认为《洛丽塔》本质上是个道德故事。然而文学作品中必须承载道德功能或教化功能吗?去年台湾作家林奕含的自缢提供了我...
[评论] 塞林格的魅力和拒绝 2018-12-28
J·D·塞林格大概觉得《麦田里的守望者》毁了他的一生。他的传记作者写道:“塞林格用十年时间写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余下的日子都在为此懊悔。” 《麦田》出版之前,他像大...
[评论] 《洛丽塔》之争:我们还能合法地在文学中谈论道德吗? 2018-12-25
日前,作家蒋方舟在“蜻蜓FM”上讲纳博科夫的名著《洛丽塔》,引发了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议。 她认为,《洛丽塔》本质上是个道德故事:纳博科夫在小说中设下了考验,而90%以上的...
[评论] 德国作家奥勒:纳粹德国与毒品 2018-12-25
有关纳粹德国的一切,如今已成为老生常谈,历史学家早已拿着放大镜审视过这个话题的每一处边角丝络。但依然有人能在故纸堆里发现新闻。德国作家诺曼·奥勒(Norman Ohler)的非虚...
[评论] 双面卡波特:半途而废的爱在纸醉金迷中浮沉 2018-12-25
一提起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人们总会想起他混迹上流社会的华丽人生和那部与其人生交辉相映的作品——《蒂凡尼的早餐》。 《蒂凡尼的早餐》的确算是卡波特文学创作的分水岭...
[评论] “世界,很不幸,是真实的。我很不幸,是博尔赫斯的。“ 2018-12-24
坐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未老先衰的记忆,无法精准唤醒我的童年阅读,与哪一本书哪一个人有关。但让我不能忘却的,那些刻骨铭心的青春期阅读体验,在记忆的纸上却是划下道道深...
[评论] 爱情、诗歌和革命贯穿了他的一生——读亚当·费恩斯坦《聂鲁达传:生命的热 2018-12-24
从一定程度上说,喜欢一个作家,跟谈一场恋爱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情到深处,会去走他曾经走过的路,读他曾经读过的书,吃他曾经吃过的食物,更有甚者,会为他写一部传记,记录...
[评论] 他懂花开的忧伤,却还要描绘它们凋落的模样——读《风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 2018-12-24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想起他,还是只记得维也纳咖啡馆里那个明眸皓齿的早慧少年。 小他七岁的茨威格,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里,用凄婉而恋慕的笔调写他:是唯有济慈和兰波...
[评论] 米兰•昆德拉评《百年孤独》:向小说的年代告别 2018-12-21
重读《百年孤独》的时候,一个奇怪的念头出现在我脑海里:这些伟大的小说里的主人翁都没有小孩。世界上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没有小孩,可是这些伟大的小说人物至少有百分之五十...
[评论] 故地新游:一幅清末江南的生活图景——读葛骆《环沪漫记》 2018-12-19
20世纪初的某个下午,英国人葛骆和他的同伴乘舢板从上海公济医院出发,于次日晚抵达苏州。他们在苏州的郊区溜达了两天,亲见了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在牛王庙,葛骆看到200多条野...
[评论] 他懂花开的忧伤,却还要描绘它们凋落的模样——读《风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 2018-12-19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想起他,还是只记得维也纳咖啡馆里那个明眸皓齿的早慧少年。 小他七岁的茨威格,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里,用凄婉而恋慕的笔调写他:是唯有济慈和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