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印象] 向死而生,才能死而后生——纪念菲利普·罗斯 2018-06-08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3月19日-2018年5月22日),被誉为美国文学活着的神话,获奖无数,却终生没有染指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生于一个美国犹太人家庭,并用自己的写作重新定义...
[评论] 拉丁美洲意识与拉美文学的启示 2018-06-08
主持人:傅小平(本报记者)对话者:赵德明(翻译家) 各个拉美作家之间性格脾气肯定非常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坐下来保持良好的交流,并互相支持。像马尔克斯与帕斯虽然政见...
[评论] 从“戏仿”到“腹语术”——西方当代先锋小说创作理路方法转型管窥 2018-06-08
20世纪末,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又发生了一次重大思想转型:人们普遍扬弃了过去主导性的语言游戏方式,采用与之相反的回归事物方式。这在当代理论界差不多已变成共...
[作家印象] 菲利普·罗斯:我是那个一天到晚在写作的人 2018-06-08
【编者按】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去世,享年85岁。本文为《巴黎评论》与菲利普·罗斯的对话,原载《巴黎评论》第九十三期,1984年秋季号。并收录于九久读书人...
[评论] 巴恩斯《时间的噪音》:悖论的人生与碎片的历史 2018-06-08
想来,朱利安·巴恩斯手中必定握有一份长名单,否则他不会醉心于这样的场景:某一天,在天堂的某个大厅,一场盛大的圆桌会议如期而至。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小说家、艺术家齐...
[评论] 徙倚乎伟大与庸陋之间——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文学思想 2018-06-08
鞭子的说教者,无知的使徒,蒙昧主义和顽固专横的拥护者,鞑靼人生活风习的歌颂者——您这是在干什么!看一看您的脚下吧——您正站在无底深渊的边上……您是将正教教会作为这...
[作家印象] 确认过W.H.奥登的眼神,评点起文学问题犀利而精准 2018-06-08
一半治,愈一半吐槽 W.H.奥登被认为是继艾略特和叶芝之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素来以主题多样、技巧高超对后辈作家产生深远影响。诺奖诗人布罗茨基甚至半开玩笑地...
[评论] 读卡达莱《破碎的四月》:宿命源自倒错 2018-06-08
《破碎的四月》[阿尔巴尼亚]伊斯玛依尔·卡达莱 著 郑恩波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玛依尔·卡达莱近年来多次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名单,尽管屡次与诺奖...
[评论] 瑟尔伯·昂托《月光下的旅人》:我们生命的路径都在写自己内心 2018-06-08
任何时代都不缺少伟大的作家。然而吊诡的是,有很多伟大作家只存在于文学史的教科书中,他们的文学史地位显然高于文学本身,倒是有些“不那么”伟大的作家,常常能够走进千万...
[评论] 当代美国“寒山诗”的书写特征 2018-06-0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寒山诗”走入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创作寒山诗的诗人,出版了数种自称或被称为寒山诗的作品集,成为当代美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寒山是我...
[评论] 消费主义与“世界文学” 2018-06-08
摘 要: 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合谋的结果。但何谓消费主义?谁主世界潮流?消费意识缘何成为大众意识,作家、理论家如何在写作或思辨中实现或抵抗所谓的“现代性”或...
[评论] 帕慕克《红发女人》:信念,就是在深渊面前克服恐惧 2018-06-08
“下潜时我便害怕了。一只脚踩在空桶里,两手紧紧抓住绳子,接近逐渐黑暗的井底时,我看见水泥墙的表面一闪而过的裂缝、蜘蛛网和奇怪的斑点,还看到一只惊慌失措的蜥蜴上下逃...
[评论] 我们写作,我们做梦 2018-06-08
《像与上帝握手》[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著,蒋海涛/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今天,资本的流通速度胜过一切时代变换,这是人类社会的新背景。我们的注意力跟随快速运动的事...
[艺术漫谈] “重译”《海盗》,“莫大”大美 2018-06-08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对于几代中国舞蹈家和观众而言,一直是如雷贯耳又敬若神明——1952年和1959年,莫大曾两度到访中国,由一代芭蕾女神乌兰诺娃领衔主演的《天鹅湖》《吉赛尔...
[评论] 读歌德《意大利游记》:醉人的文思在远方 2018-06-08
《意大利游记》 (德)歌德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786年9月3日凌晨三时,37岁的歌德化名“菲利普·缪勒,德国画家”,“偷偷地从卡尔斯巴德(魏玛公国)溜出来,提起背包行囊,...
[评论] 艺术家与小阁楼 2018-06-08
作家毛姆做起评论来不是一般的犀利,关于艺术家,他说过一句颇具反讽意味的话:“以为艺术家都喜欢住在小阁楼是错误的想法,他们不见得喜欢。” 毛姆是著名的“当代名人沙龙的...
[评论]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种文学哲学的准备工作 2018-06-08
特里·伊格尔顿2012年著作《文学事件》的中文版于2017年面世。在这本小册子中,伊格尔顿返回了30年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1983)中的基本问题:文学有没有本质?在当初那本影...
[艺术漫谈] 电影《通勤营救》及通勤经济学 2018-06-08
你坐在回家的火车上,对面的座位上突然坐下一个女人,开始和你搭讪。你略感惊讶,因为这位迷人的女性并非这一列你乘坐了十年的通勤列车上的熟客。你不失礼貌地和这位女士交谈...
[艺术漫谈] 从 《达·芬奇密码》到最新长篇 《本源》,都是追问自我的 “反侦探小说” 2018-06-08
图为根据丹·布朗小说《达·芬奇密码》改编的同名电影剧照。 带着新书《本源》,备受瞩目的美国畅销小说家丹·布朗日前首次访问中国。自2003年《达·芬奇密码》一炮而红,打破美国...
[艺术漫谈] 《马可·波罗》树立原创歌剧新模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2018-06-08
5月16、18、19日,由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出品的大型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在北京上演。 该剧由中国诗人韦锦和德国作曲家施耐德创作,并由中国、丹麦、英国等歌唱家用中文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