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字宾语偏正短语所占比例最高。叙事语篇“把”字宾语倾向选用名词,对话语篇倾向选用代词,说明语篇倾向选用偏正短语。“把”字宾语以特指和通指为主,叙事语篇以特指...
摘要:'每'是外部量化的全称量词,'都、皆、所有、全'是内部量化的全称量词,根据句法规则,两类量词不共现,但基于修辞动因,会有表语用强调的少数共现用例。'所有、全'与'皆、都'可以...
摘要:语义、句法、语音等相关证据显示,上古汉语否定不定代词“莫”由“无或”逐渐融合而成,“莫”结构式来自否定存在结构。从历时类型学的角度看,古今汉语否定不定代词总体上...
摘要: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思潮是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革命和反形而上学的产物。现代语言哲学强调哲学研究要以科学研究为范式,运用科学方法论,重视语言意义的分析,追求语言的逻辑性...
编者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教授于2019年8月22日因病逝世。 于根元先生1940年8月10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泰兴市。1963年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社会...
1948年,中国内战愈演愈烈,沈从文的生活也陷入更深的危机。这一年年初,他被贴上反动分子标签,被斥为“桃红色的作家”,思想比较进步的北大同事和学生开始排斥他,周遭朋友逐...
内容提要:新时期初年乃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一时间段落。“婚变叙事”作为此一时期富有特色的书写类型,显示出多重话语交织、竞争对文学的影响与塑造等特征。其中既有...
内容提要:20世纪50-60年代,曾发生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在阶级性、革命性为主导意识的文化环境中,这次讨论的重点限定在诗歌形式方面。为了完成对新诗的“改造”...
内容提要: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不时体现有一种“知识”的眼光与意识,它将“问题的探讨”降格为一种“知识的言说”,甚至是某种“常识的复述”。对常规性史料的绝对信任与过度依...
“文革”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脍炙人口,是因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两句诗,是他革命世界观的高度概括。”① “文革”是语言与...
《胡风全集》第10卷主要收录了胡风解放后的日记,时间起止是1948年12月9日至1955年5月15日。在天地玄黄之际,因所处历史语境的变化,胡风彼时的心境使其无法在日记这种载体中表达“...
1924至1926年间,鲁迅创作了一组风格独特的被称为“散文诗”的作品,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野草》。《野草》由23首阴郁的抒情作品组成,曾有人将其与波德莱尔1857年的作品《恶之...
第一节 “怎么写” 1924年至1927年①,鲁迅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语言危机,他自己也很清楚。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连续写了那么多年,却发现自己无话可写,无话可说,这是怎样的难堪...
内容提要:《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偏爱的小说文本,创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让人同情的“苦人”形象。《孔乙己》叙事手段的运用别出心裁,表达出多层次的复杂意涵,包括孔乙己及...
这是一部书写“革命时期”的“历史小说”,是以讲述话语的时代重新照亮话语讲述时代的小说,是一个先锋文学批评家冒险的文体实验,更是一个作家对一个历史难题试图作出个人阐...
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文学对时代有主动“碰瓷”的行为。 我们的作家开始变得对时代有强烈的诉说欲望。这折射出一种没能参与到时代进程的焦虑。进入21世纪后,文学在时代观的塑...
内容提要:维柯思想的核心概念“诗性智慧”在文艺学中可看作是艺术想象。他对诗性智慧的阐发中指出想象是诗的本质,具有独立的地位,并联系古代语言的起源、神话的本质等在宽...
“文化”是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对其理解和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将近年来自己对“文化”的思考获得的一些重要观点,辑录在《学点哲学》一书中。这里,我结合书中的...
内容提要: 如何阐释文学文本的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中争议颇多的难题。20世纪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文本客体说、作者意图说和读者反应说,它们共同的方法论是意义...
内容提要: 如何阐释文学文本的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中争议颇多的难题。20世纪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文本客体说、作者意图说和读者反应说,它们共同的方法论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