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代汉语中有一批代词形式(包括否定性代词、无定代词等)后来消失了,如“莫、靡、罔、或”等,这些代词都与量化表达有关。后来这些代词所表达的语义都要通过动词短语(“动...
内容提要: 本文在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视野下,回顾了“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如何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史”中逐渐恢复思想活力,重新打开问题意识的...
看一张中国传统绘画,或者欣赏一首中国古诗,又或者观看一出中国戏曲,如何能获知这些作品在表达什么?对它们的阐释怎样才是恰当的?对它们的欣赏又是如何实现的?中国文化温...
内容提要: 本文在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视野下,回顾了“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如何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史”中逐渐恢复思想活力,重新打开问题意识的...
摘要: 从细化语境研究的立场出发,将史诗演述的前提事件分解出来,厘清常态/非常态前提事件的边界,对正确理解史诗演述的目的、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若干田野...
摘要: “何 (以) X为”中“为”起初是个动词, 这种句式的最初形成是语用机制驱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 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进一步促使句尾动词“为”语法化为疑问语气词:首先...
摘要: 本研究考察自然条件下三种信息输入模态 (阅读、听读、听力) 和词汇出现频率 (1次、3次、6次) 对成人英语学习者程式语附带习得的影响, 结果发现, 一方面不同输入模态对程式语...
摘要: 陈波的语言哲学研究不仅系统批判了克里普克的直接指称论, 而且提出以语言建构论为代表的新理论。不论是对旧理论的批判还是对新理论的建构, 陈波都围绕着组合性原则这个...
摘要: 刘慈欣关注宇宙及人类世界终极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具体而言,他是一位持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思考者。在他的科幻世界里,描写了存在的相互联系与...
意义是人类对一切现象或问题的价值阐释,往往是成体系的思维空间。文学的意义体现为从现象中提炼价值的阐释过程。中国古典诗词自产生那天起,就以诗性特征诠释着中国文学的意...
摘要: 刘慈欣关注宇宙及人类世界终极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具体而言,他是一位持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思考者。在他的科幻世界里,描写了存在的相互联系与...
郑振铎(1898—1958)是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学者,在文学、艺术史、考古等领域的贡献广为人知,同时他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翻译家。 纵观人类翻译史,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前 言 在现代化浪潮中,科技和技术至上越来越成为很多现代人的信条。中国文化在实用性和功能性方面不能与之相比,因此逐渐被现代人边缘化,甚至被抛弃。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中...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研究。因此,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又一显著特征。从学术起源上看,社会语言学的创...
摘要: 态度是评价系统的核心, 但学界对其隐性体现策略缺乏深入讨论。态度评价是参照一定标准给对象赋值的过程, 而隐性态度是相对于典型显性态度的偏离。基于显性态度在词汇、...
党的十九届四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做了深刻阐述,第一次说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13个优势。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关于“新时代中国文论的阐释走向”,涉及的议题相当广泛。比如“阐释”的译名问题、中西文明的比较问题、文学主体性的定位问题、阐释的基本类型与模式问题,乃至西方马克思主...
内容提要: 唐代佛教般若与文学的融摄,是文学形成自觉的美学旨趣,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对此加以调整和变革的反映。学术界对唐代文学的研究,长期立足于文学本身的规律来追溯佛...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年终岁末,不同机构相继发布年度汉字、汉语盘点,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我和我的祖国、金色十年、学习强国、中美经贸磋...
“泪目”在2019年的语言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特别是国庆那几天。与其他热词不同,“泪目”出现的文本位置,表现出一边倒的倾向,那就是成为题目的一部分。如: (1)泪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