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代是今京津冀地区汉语方言音系特征形成的枢纽期。从契丹文献对汉语方言字音的记录可还原辽代汉语的特征,其中,效摄唇音字、庄组三等介音、宕通摄入声字韵母等音系特征...
摘要:事件触发词是事件概念在词和短语层面的投射,是事件识别的基础和凭借。事件的内涵、外延及语言表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触发词,触发词只是判定事件意义和类型归属的指示和标...
摘要:意识感受性是意识生命有机体的主观性存在状态,是人体大脑主观判断的重要介质和认知范式,它架起了个体意识与心理内容之间的桥梁。作为触发语用世界的神经中枢,意识感受性...
摘要:去引号理论因刻画真概念的去引号直觉而得名,但已有的去引号理论并未重视去引号直觉中“假设”与“断言”的区别.真概念在“假设”与“断言”的区别中发挥着不同的逻辑功...
摘要:采用ERPs技术和语义启动范式,考察不同熟悉度条件下直接意指类和含蓄意指类歇后语的认知加工过程。结果显示:高熟悉度条件下,含蓄意指类歇后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直接意指类歇...
摘要:与量词"个"在句法功能上形成互补:"种"多与述谓性词语相关联组合,具有使这些成分体词化的效用。"这(那)种"和"各种"都能使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但后者指称能力较...
摘要:传统语法研究以句为本位,对词汇和语篇层面关注不够,这使得汉语比较句式的界定也面临着“形式—语义”匹配的困境。“词汇—构式”理论的新发展则为比较句式的界定问题提...
摘要:代语句理论属于真之紧缩论的一种,主张真谓词不表达实体属性。这种理论源于对冗余论的批判性改造,认为不应该对真谓词进行简单消除。受代词的启发,它创造性地提出'thatt'作为...
摘要: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都会通过词语反映出来。网络词汇生动鲜明地反映着社会的现实。针对网络词汇的发展变化,用原型范畴理论研究分析网络词汇语...
摘要:立场指作者对文中信息或话语参与者的态度、情感、价值判断和责任,学术写作中恰当的立场表达能够增强语篇的说服力,有助于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但立场表达一直是学习...
摘要:语言哲学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对意义的研究,语料库语言学认为意义蕴含于语言使用之中,在意义解读中必须考虑词语所出现的语境。在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强调逻辑推理的作用,而经...
摘要:阿尔泰语系虽具有丰富的示证系统,但满语的示证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本研究尝试补足满语示证研究的缺口。通过考察清代满语书面语文献,发现示证的用法和时体标记息息相关...
摘要:“文”是中国文学观的核心概念。此文以《文心雕龙》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为背景,探查《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元范畴“文”的各类英译诠解,诠释其变异的汉学形态,在中西文论...
摘要:自然语言模糊性研究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学界关于模糊性的概念界定、产生根源,以及模糊性与准确性的辩证关系是其相关研究的三大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考察以及初步梳...
摘要:《撰集百缘经》旧题三国吴支谦译,但学界看法不一。通过提取《撰集百缘经》中有代表性的语言鉴别词,从佛教译名词语、一般词语和常用词三个方面,与支谦可靠译经和东汉、三...
摘要: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生活关切和礼俗,书信中的惯用语基本上是生活中常见言行礼节的反映,所以,透过书信的礼节用语可以窥见汉代人日常生活中关切的事项和人与人交往的言行...
摘要:通过三个实验,探查英民族英语亲属词的概念表征,分析英、汉亲属词的概念表征差异及产生原因。实验1使用自由分类法探查英语亲属词概念结构,发现包含两个维度:(1)血亲/非血亲...
摘要:《诗经》训释是中国古代训诂学史和文学史的“显学”。《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毛诗正义》《诗集传》和《毛诗传笺通释》五种注本对《诗经》中情绪类“心”部字的训...
摘要:上古汉语中,"既"作为时间副词,通常被赋予"完成体"意义。我们认为,时间副词"既"的主要功能不在"体"而在"时",用来指示动作的起始点或终结点;至于"完成体"意义...
摘要:"古""故"为古今字,上博简中"故"多写作"古"。《曹沫之陈》"臣是古不敢以古答,然而古亦有大道焉"中即出现三个"古"字,原整理者将前两个"古"字释作"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