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口弦非遗传承人和冬月。 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下,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放牧兄妹。一天,妹妹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精美的红色口弦琴,就拾起来摆弄。哥哥看到后夺过口弦琴扔到一旁说:“口弦琴上有别人的灵魂,不可以随便捡拾。” 可是妹妹实在太喜欢这只口弦琴了,便偷偷地藏了起来,并在深夜无人时悄悄吹响它。说来也怪,那些别人要练上几年的曲子,妹妹吹一遍就很娴熟了,十里八乡没有人能比得过她。 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小伙子,和妹妹相约在天荒坪上比试口弦琴。两人吹奏了三天三夜,也没有分出胜负。在口弦琴声中,两人相爱了,却遭到了亲友们的反对。当人们发现他们时,二人已跳下玉龙雪山殉情了…… 这是纳西族口弦非遗传承人和冬月给我讲的一个传说。“一把口弦,只为一人守候!”这种将人与物的灵魂二者高度合一的乐器,恐怕也只有口弦琴了。 人类音乐的“活化石” 口弦,古人称为口簧,西方人称为Jew’s Harp,是一种世界性乐器,世界五大洲都有。 中国的口弦琴分布在黑龙江、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台湾等30余个省区。它们的称谓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赫哲族称“悲琴”,满族称“莫库尼”,哈萨克族称“阿吾孜考姆兹”,傣族称“比埋”,佤族称“合浪”,纳西族称“控孔”,傈僳族称“马锅”,哈尼族称“阿也”等等。 口弦是最为原始的、具有胚胎型意义的古乐器,素有人类音乐“活化石”的美誉。 我国自古就有“女娲作簧”的传说。《魏书·乐志》云:“女娲之簧,随感而作,其用稍广。”“王母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载于《汉武内传》,意指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首领开创了远古时代的口簧艺术。 云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中有竹口簧和演奏竹口簧的字符。根据字形推断,这种乐器最初是竹制的。彝族长诗《阿诗玛》中也提到:“破竹成四块,划竹成八片,青青的竹子啊,拿来做口弦。”由此判断,口弦最初的材质为竹簧,骨制与铁制口簧是后来才逐渐出现的。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骨制口簧在夏商时代已经流行,辽宁夏家店下层出土的骨质口弦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口弦琴。 口弦琴的制作取材,根据地域环境不同而不同。竹簧的制作过程包括取材、熟材、切割、焙烤、调音等;金属口弦的制作过程包括取材、弯钢、锯槽、打磨簧片、安装簧片、弯尖硬化、锯尾和测音等。中国口弦琴的制作,仍保留着手口相授的技艺特征,虽工艺并不复杂,但是制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调式的确定环节,对于这些并不懂音程关系的传承人来说,是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关。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瓦里乃拖村彝族村民吉古比哈,14岁开始学习制作彝族铜片口弦,如今是彝族铜质口弦制作传承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他边务农边制作口弦,40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他的学生石头说:“铜质口弦音程关系的确认,是通过打磨口弦琴的磨音槽来确认的,这在过去是不外传的,只有确认了师徒传承关系才会传授。”如今,他们毫无保留地将制作技艺对社会公开展示,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并传承这门技艺。 诗性乐器和通灵法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乐文明”是区别东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口弦琴具有抒情、通神、伴舞乃至话语功能,是古代中国颇具诗性的乐器之一。 《乐记》记载,子夏对魏文侯论古乐时,曾提及“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其中“簧”就是口弦琴。根据汉朝的文献记载,当时还建造了专门演奏口弦的“鼓簧宫”。如《汉宫阙疏》记录:“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宫西北。”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口弦琴在汉代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不仅是国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族间流行的雅器。 口弦琴乐器发展至清代时达到一个新高峰。清代宫廷乐队演奏史籍中有很多的记载,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对“特木尔呼尔”条的解释是这样的:“即口琴也。以铁为之。一柄两股,中设一簧……簧端点以蜡珠,横衔其股于口,以指鼓簧,转舌,嘘吸以成音。”1760年,意大利传教世郎世宁创作的《塞宴四事图》里,为乾隆皇帝表演的10位蒙古族乐人组成的宫廷乐队中,有一位弹口弦琴的人,称为“司口琴”。 作为通灵法器的口弦琴,至今在部分民族文化中还有遗存。凉山彝族人认为,神主宰着人的命运,掌握着生活中的祸福凶吉,因此在祈祷时,要首先向神弹奏口弦,用音乐来感动神。在东北亚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中,金属口弦琴是萨满巫师的重要身份象征,属于萨满请神或占卜使用的法器。在萨满仪式中,辅助巫师请神的成员在仪式中很虔诚地吹奏口弦琴,用以辅助巫师愉悦神明。 口弦琴的演奏体现着一种浓郁的原始气息,在演奏风格上更是受地域文化特征的影响,从而产生风格各异的曲调旋律。其演奏没有统一规范的演奏技巧,主要依靠演奏者的气息吐纳与口腔、胸腔、腹腔协调合作,通过拨奏力度与强弱处理产生旋律。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在世界一些地区,还有参与大型交响乐团及爵士乐、室内乐等音乐组合的口弦演奏。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钢琴教师阿尔布雷·希茨贝格爵士,曾为蒙古族口弦琴写了一部4个乐章的协奏曲《口弦协奏曲》,表明了蒙古族口弦琴在欧洲乐器发展史上的价值。协奏曲以口弦为主奏乐器,创造了华美庄严、清灵优美、深邃恢弘、浑然一体的美学意境,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专家学者评展] 博物馆音乐文化遗产的展示,无论是静态展示还是动态展演,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过去的生活、创造力及价值观,展现了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作为人类音乐“活化石”的口弦琴,在很多国家被视为现代乐器,尤其吸引年轻人。因为口弦的声音自然,贴近人心,跨越时间的距离,连接过去与未来。所以,现在被应用于电影背景配音、摇滚乐、交响乐、新音乐和电子音乐中。 ——加拿大学者雨苇(Randy Raine-Reusch) 我们在口弦琴的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之间可以找到契合点,那是一种根植于传统之上又充满活力的新古典音乐模式。口弦文化在大众视野的重新回归,使观众可以通过这些鲜活的口弦文化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向内寻找自我的问题。此次展览通过世界各地色彩绚丽的口弦展品,向我们诠释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多么重要。 ——自然音乐发起人陈志鹏 (本专题图片均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