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藏丘壑 笔底起波澜——读诗集《想拽住春天的衣袖》 梅黎明的诗集《想拽住春天的衣袖》最大的特点是多变的诗风。其诗或文采优美,或朴素平实;或一唱三叹,或简短有力;或辩证幽思,或晓畅易懂;或婉约缠绵,或豪迈奔放;或热情四溢,或冷静克制。哪怕是在同一首诗中,其句式、节奏、韵律也灵活多变。 意象是诗歌传情表意的载体。在古诗中,人们看到月亮就生出思乡怀人之感,看到松、竹、梅、莲、菊就想到高洁的情操,看到杨柳芳草油然而生别情,看到乌鸦则感觉荒凉衰败。可是在中国当代诗坛,很多诗人却忽视了意象的作用。读《想拽住春天的衣袖》,会发觉作者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晰,因为作者重视意象的选取,做到了丰富的想象与严谨的思索合二为一。在一味求新求变的年代,能坚守传承殊为不易。 如《想拽住春天的衣袖》一诗:“我已迫不及待撑船出去/远离这消磨不起时光的岸边/无奈的我啊/想拽住春天的衣袖/在她告别的时候/把花儿留下/不忍看见眼前的落红一片/等候而又流连/水声渐喧又渐远/等到了/沙滩上又见飘落的黄叶。”这首诗在写法上,给人清风拂面之感,每一句都充溢着盎然的诗情。作者选取了“春天”“衣袖”“残红”“流水”“黄叶”“歌声”这些典型的古典意象,既沿袭了这些意象的传统特点,又寄寓了现代情感,达到了哀而不伤的效果,将作者因时光而生的感悟写得分外动人。 细细区分,《想拽住春天的衣袖》中意象也因诗体不同各有区别。其写景诗,注重细节的描述和对景物内在品格的挖掘。如《夏》一诗中对夏天景物的描述:“四周静悄悄/只有风儿/轻轻地吹荡/带来了天空上/一朵朵薄薄的云霭/嵌着金黄色的阳光/成了一条长长的光芒/落到田野上/钻进树林里/没有多久/照暖了的大地/升腾起雾气/然后又把光线遮挡。”诗中选取的意象都十分常见,语言也十分朴素。但是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把夏天的景观有序地呈现出来。这类诗歌并非表达豪情壮志,也不为阐述深奥的哲理,却富有生活气息,同样应该是当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也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闲情逸致。其抒情诗,或情感细腻,或气势雄浑,都是依托富有传统审美价值的意象来表达鲜活、深沉的内蕴。如《欢喜与忧伤》一诗中:“岁月依然前行又成为过往/视若一部河床/左岸有前驱激扬/右岸却拖延回眸/中间流淌的/是一波一波的欢喜与忧伤。”读这样的诗句,宛如乘舟而下,理性与感性、欢喜与忧伤都投影到河心,让读者的心也分作两边,人生的一切爱恨嗔痴都揽入怀中。 《想拽住春天的衣袖》中有许多说理诗,文字简练,内容隽永,思想深邃。在古代,诗人常常将抽象的哲理融入到四言绝句中,但是浮躁的当代诗人却一味猎奇,甚少去尝试这类诗歌。《想拽住春天的衣袖》中的说理诗,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出自然,二是时有警句,三是脱胎生活。这些说理诗,往往从哲学的角度辩证阐述,寥寥数句,便寄寓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我十分认同一种观点:写诗就是做人,心灵美好的人,才能写好诗。作者的阅历可谓丰厚,其文字却不庸俗,其技巧却不做作,其动机却不刻意,其情感却不媚俗,坦诚如斯,难能可贵。徐志摩、席慕蓉、海子、顾城等前辈诗人,其作品之所以为广大读者喜爱,就是因为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写下自己对美、对情爱、对苦难的真实感受。《想拽住春天的衣袖》理性与感性并重,少说教而多共鸣,只是以一种柔和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在平静中体味着人世的温暖与艰辛,这是其最动人的地方。正如作者在《优雅的诗文》中的所说的:“正视黑夜/执着黑夜/因为闪烁的群星/依然会给你温暖和希望/给你力量和信仰。”“正视”和“执着”正是一个诗人应有的态度,“温暖”和“希望”则是诗歌应有的积极意义。这几行诗道出了作诗的真谛。可以说,作者已经触摸到诗歌真谛的钥匙。(韩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