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艺创作的数量不断增长,而精品力作则相当匮乏。文艺创作的质量和数量这种极不相称的现象引起了普遍关注。引导文艺创作从数量规模向量多质优转变,已是刻不容缓。...
鲁迅曾写过七篇杂文论“文人相轻”。以往读鲁迅杂文时没太在意,近日因一些感触又翻开重读了一遍。用一句套话,真是“获益匪浅”。 这感触来自于《文学报·新批评》一周年座谈...
一 在科学的文学观念中,是应当重视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的,强调文学理论从文学实践中来,是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文学特性规律的理论概括;反过来它还要回到文学实践中去,对...
曾经声势不凡的先锋文学基本上偃旗息鼓。抛开繁复的技术细节不谈,文体意识的自觉是其留给当代文坛珍贵的思想资源。作为浪潮的先锋文学虽告退场,而文学试验的事实尚未曲终。...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其中像徐刚的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草原生态系列...
端午到了,屈原与楚怀王“断背”的八卦又在网上炒作起来,八卦精神的根底是虚无,谁神圣就把谁拉下水。幸好虚无始终不能与真实的精神力量相抗衡。“断背”的“考古”丝毫不会...
大约自1990年代中期始,中国小说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后来被概括为“底层叙事”的创作潮流。这一潮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小说创作的方式,对当下越来越贫富悬殊的时代里的底层民...
这些年来,对文艺批评的责难不绝于耳。有论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之加以谴责,认为“红包批评”、“人情批评”是文学批评堕落的明证。也有从业者从反思其质地入手,认为文学...
阅读提示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与出版,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原因何在?最近,由中国作协主办的“第二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15个国家的27位卓有成就的汉...
伴随现代性洪水般的无孔不入,一切要求似乎都是合理的,现代世界就逐渐从诗性转变为黑格尔所说的散文性。不再有宏大与辉煌,只有俗人没有英雄,只有艳歌没有诗歌,最终导致生...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6月19日,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承办的全国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
●今天的艺坛,技术当道正在成为艺术创造的限制甚至桎梏。一些大片贪图重口味,间杂小清新,设计感太过浓重,让人看了,眼睛忙死,脑子闲煞,一出影院,浑不记得它说些什么。...
怎样估价当下的文学批评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抱怨当下的文学批评,不乏危机、困境、失范、失信、失效、主体贫乏、软弱无力、滞后于创作、找不到出路等语。我认为,这些估价带...
一位诗人出版了一部诗集,为此召开作品研讨会,邀请各位评论家对自己的作品发表建议。很多参会人员慷慨陈词,发表了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位评论家“极不合群”,...
写风景,中国作家向有心得。沈从文说:“善于使用手中一支笔为山水传神写照,令读者如身莅其境,一心向往。”如此,他才会倾情于湘西风物,让僻远之地古今人事的种种,皆活在...
本文所说的“文学生态”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指文学在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和发展状态,二是指这种状态下文学自身的内在特性。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点,并重点讨论在特定历史语境...
谈及当下批评的诟病,作家们往往概以一词:无用。我体会这两个字的背后是这样的潜台词:你对我作品所进行的阐释,是无效的,也是无用的,既不能使我明白何为诗,又不能使我懂...
一 《文艺报》发表王元骧、董学文两位先生信函,并加按语,主张对文艺理论功能等问题展开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举措。王先生信中提到文艺理论性质和建设,我于是想起20多年前,...
一 文艺活动是由创作、阅读、批评和理论等环节构成的,四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把作家比作“酿酒师”,读者是酒类的消费者,那么批评家就是“品酒师”或“质检员”,而理论家则...
说到文艺批评家,我们容易将其与文学评论家混淆。其实两个“家”本该“混淆”为一家的,可久而不久之,评论家自身的灵魂深处爆发了裂变,评论是评论,批评是批评了。前者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