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6月19日,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承办的全国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代表及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开创文艺评论新局面等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其中五位学者在专题讲座时的发言各抒己见,为当下文艺评论诊脉,尤其对空头批评、无效批评等现象给出了针对性意见,发出要健康批评的呼声。 面对四种现象坚守三个责任
黄会林
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迎来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大好的时期,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纷繁复杂的文艺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我大概梳理了四种现象: 首先,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处理上存在一些误区,大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误区,是关于题材选择问题。在影视创作当中有一种比较明显的倾向,即对历史题材的过分偏好。有些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呼吁,不要过于偏重历史题材,而忽略了对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关照。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运用如椽之笔,更多地对准、描绘神州大地拼搏奋进的人民。 第二个误区,在历史题材的把握中出现了大量戏说现象。戏说历史的风气,造成了一种不良的文化环境,这关系着我们的作品用怎样的方式影响一代人的历史观问题。因为中国老百姓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的,通过看戏了解历史,尤其是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有这种习惯,而戏说一类的历史剧往往离开历史事实很远,如果让我们的一些民众以为历史就是这样的,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画一个等号,后果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个误区,有一些宫廷历史戏呈现了比较混乱的历史观,比如把王朝的帝王描写得非常高大,成为强国济世的偶像,忽略了他们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对于不熟悉历史的观众们,用生动的形象给他们进行灌输,存储积淀在他们的信息库里,会出现什么样的错位呢?我们受众长期濡染于此,接受这样的历史文化观,又如何正确理解和承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精魂? 第四个误区,很多对于历史事实不够准确的描述,不论是古代历史以假乱真,还是现代历史以讹传讹,都有不少,而你要对他进行一种指正,他会以艺术创作就是要虚构来进行反驳。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有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如果不把这点理清楚,会造成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不正确的是非观念。 其二,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需要处理得更好。我们看到当今文艺百舸争流,众声喧哗,形成一股大潮,但在形式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比如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形式美感,忽略了内容的丰满,形式大于内容;比如部分的作品过于玩弄技法,搞花架子,让人眼花缭乱;还比如部分作品过于强调时尚化,呈现出了创作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构成了一种过于时尚的呈现,有一种很大的盲目性。 其三,在建设与破坏的关系上,背离生活、背离受众、背离社会主义文艺基本标准、导致负面甚至反面作用的现象屡屡存在,比如出现了以感官刺激为指向的“用身体写作” ,主张灵魂退位、性欲升堂的,主张用一种肆意炒作的手段来耸人听闻的作品。在建设和破坏这一对关系中把握欠准确,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起着破坏作用的。 最后,是本土与异域、或者说民族与世界这样的关系,这是永久性的也是现实性话题。如何把握好本土民族文化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如何把大量民族风格浓郁的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呈现于国内外受众面前,才能把我们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潮流,这个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宇宙观和谐观念到人生观、世界观的道义担当、家国情怀,我们应该从中吸收它的精华来面对当今文化发展。 面对这四种现象,应该明确有三种责任担在我们肩上,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的责任。首先在政治责任方面,文艺在国内要面向广大民众发挥它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在世界上应该面对国际发挥软实力和吸引力。第二,社会责任,我想应该面对社会,我们文化人在面对消极方面和正面积极方面都有责任。第三,文化责任,在文化的历时性、共时性及多样性等诸多方面都有我们需要担当的责任。 (黄会林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电视剧文艺呼唤有效的批评
曾庆瑞
据统计, 2011年,全国产出并获准发行的电视剧共有469部14942集。而同比,西方电视剧大国美国只有8000集,东方中国以外的另一个电视剧大国韩国只有2000集。我们有理由自豪于我国电视剧文艺的成熟。这成熟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它风雨中坚如磐石,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它用电视画面描绘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谱写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伟大复兴的英雄史诗,其连续性的大规模上的成就无可替代;再一个是,它寻找到了展开这种描绘和谱写所需要的最好的艺术形式,并且发展成熟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文学艺术现象中带有标志性身份、地位和作用、影响的一种文学艺术样式,其综合性的高水平上的辉煌无与伦比。这样的成就,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了我们的“新国剧” 。 不过,我们的电视剧还有另一面。在一个电视剧大国里,我们光是制作电视剧的单位就有2000多个,种种原因一定会使得它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甚至是很不好的思潮和作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聚精会神地帮助十亿左右观看电视剧的人们分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要明白无误地指出来哪些电视剧文艺思潮、哪些电视剧作品是不利于以至有害于人类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进步的。 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电视剧文艺批评和理论自身的不良倾向,特别注意批评和纠正那种为不良文艺思潮和劣质文化产品当吹鼓手的言论。这些言论美、丑不分,以“丑”为“美” ,显示的是一种“伪审美精神” ,他们偷袭了人们的审美活动,戕害了人们的审美认知神经和心灵。于是,电视剧文艺呼唤批评,特别是呼唤有效的批评。 一方面,要批评有害的电视剧文艺思潮。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发生过三次这样的重要批评。第一次,是对1993年北京雁栖湖通俗电视剧研讨会上和会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这种思潮的要点是:“电视剧编导们不再关心作品的历史感或时代感,艺术性或思想性,终极价值或精神升华; ……作品的深刻意义就不存在了” ,“人们注重的是满足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 。第二次,是2001年的新世纪之初,对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政治娱乐化,娱乐政治化”口号的批评。第三次,是近两年对“过度娱乐化”或者说“恶性娱乐化”的思潮的批判直到眼前仍在进行的对“重口味” 、“重情色”的色情狂潮等恶俗的批判。这些思潮,至今还遗留下了恶劣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还要注意对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批评。这就是: 一、在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上,热衷于,甚至可以说是沉溺于家庭伦理、都市恋情、青春偶像的恩怨情仇、一己悲欢的,或者只是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叙事,缺乏关注大时代、大事业、大题材的热情,缺乏关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的热情,这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 二、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上,热衷于,甚至可以说是沉溺于新一轮“戏”说的“穿越” ,还有“宫斗” ,就算是对历史展开正经的艺术演绎,也以封建的“帝王中心”历史观为主宰,一味做“美圣”的叙事,而缺乏对于人民创造历史展开叙事的热情,这不是真正的历史主义,也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 三、原创力大面积萎缩,甚至于全面萎缩,许许多多的电视剧文艺家们热衷于,甚至沉溺于翻拍重拍,跟风模仿,把这些东西当做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上赖以生存的一根救命稻草,从而失落了创新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影响了有思想震撼力、艺术感染力和观赏吸引力的优秀作品的大量问世。 四、多少有些混乱的电视剧市场吹起来的迷彩泡沫里,“低俗、庸俗、媚俗”的社会风气侵蚀了电视剧文艺作品,一些电视剧从业人员曲解电视剧市场经营的某种商品属性,纵容所谓的“商业元素”泛滥,刻意“重口味” ,伤害电视剧作品审美价值,污染观众耳目,亵渎和摧残国民素质。 五、上个世纪90年代初泛滥一时的“非艺术化”思潮阴魂不散,致使为数众多的电视剧作品特别不讲究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甚至还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不讲究画面语法和修辞,不讲究剪辑艺术,结果是叙事不清晰,不流畅,不生动,甚至穿帮,整体上画面不美,即使思想精深也难以奏效。 (曾庆瑞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文艺批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於可训
艺术教育偏颇,导致文艺发展的不平衡与文艺批评发展的不平衡 各个文艺门类发展是相当不平衡的,导致了文艺批评发展也不平衡。我现在自己在办刊物和组织一些活动时,明显感觉到你要找一些文学批评的理论文章并不难,但艺术评论无论怎么动员、发动和挖掘,最后基本上找不到。 造成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大学艺术教育实际上就是文学教育。学生学过以后只知道了一些文艺理论知识,并不了解个各艺术门类的特殊性,这方面教育非常匮乏。因此造成了我们在艺术批评方面难以有真正从事各个艺术门类的批评人才,难以在这方面开展活动。 从事艺术批评的人,写出的文章标题可能是艺术批评,实际上讲的都是文学问题。湖北有一个画家叫周韶华,画关于黄河长江的。大量的评价周先生的美术评论文章,都是大讲黄河、长江文化,讲的还是文学问题,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讲出在这种绘画探索中到底独特性在什么地方。所以这是造成我们艺术批评和艺术发展不平衡的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文体发展受到压抑,审美批评日渐消失 现在有一些比较庞大的文体,比如说长篇小说,近15年以来就突破了2万多部。这样一个庞大的文体长足的发展,导致其他文体的发展受到了压抑。比如散文、诗歌,现在动不动写大散文,小的不过瘾。 现在的文学批评不会做审美的鉴赏,因为大的东西很难驾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做空头批评。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刘震云当时花了8年的时间写了一部200多万字的小说,《故乡面和花朵》 ,写出来以后一片叫好。我找了16个很著名的评论家的评论文章,研究他们到底觉得这个作品好在什么地方,研究的结果是他们也不知道,都没有说这个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新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个批评是空头批评。平时在阅读当中也经常出现空头批评。这样一个空头批评是因为我们目前缺少一种审美感悟批评的表现。 有一些批评家批评感悟的能力都已经丧失了。文学艺术批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首先你要有基本的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你如果没有耐心去细读作品和文本,没有素养、经验和能力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只能说空话。 网络文学创作长足发展,文艺批评关注严重不足 现在讲起网络文学,大家都头头是道,你还不能批评,批评就有人反对,没有一种健康的批评环境。网络上面写的东西有好有坏,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并正确对待、分析、批评和引导的,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我们以前讲文艺大众化坚持了多少年,这个理想现在终于实现了。但是大众化以后并不是一件完全好的事情,大家都来写,写出来精品的东西很少,对此缺少应有的分析。另外,对于网络文艺创作的低龄化过于吹捧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它只是作为少年成长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成长元素,你可以去鼓励他,但是你把他放到文学天平上分量一定很轻,不要过于吹捧他。 文艺理论批评建设的滞后与文艺批评价值判断的失范 现在造成不正常的现象和出现许多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文艺理论批评建设滞后了,因此文艺批评价值判断失范,因为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必须有一定相应的文艺理论做基础和依据,包括文艺批评的理论,最近30年来文艺理论的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应该说是比较薄弱的,或者被文化理论所取代,大家不再去重新更新基本理论。 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文学批评心态和健康的文学批评态度。作家和艺术家总觉得文学批评就是为我捧场,或者为地方文化发展做贡献的,有这样一种期待被表扬、被吹捧的心态。那么批评家有时候也被这种东西所融入,缺少对文学批评功能的基本理解,文艺批评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创造,它也是一种创作。正因为如此,我们各界文艺批评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净化这种文化环境,提倡健康的文艺批评。 (於可训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关于当前文艺政策的几个问题
周晓风
文艺政策对于文学艺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想结合当前文艺发展的态势,就当前文艺政策问题谈几点个人的不成熟意见,也算是向大家汇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些体会。 一、文艺事业与文艺产业 在计划经济时代,文艺功能被定位于宣传教育,所以只有文艺事业,没有文艺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开,包括文艺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艺观念、体制和氛围。这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艺功能定位表现在文艺观念上的突出特征是把文艺产品当做一种特殊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入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表现在文艺体制上则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文艺事业、文艺产业协调发展的文艺体制的逐步确立;进而形成“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氛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决定》在第六章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中“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涉及到文化产业的主体问题、产权问题以及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所碰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的相关表述作为国家文化政策,充分考虑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整体推进的协调性,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协同推进,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但上述难题要得到有效解决,还需要待条件成熟以后做进一步推进。 二、文艺的主旋律与多样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重申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想,并对它的重要地位和具体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深刻阐释。首先,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提高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针的高度来加以强调。其次,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入阐述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丰富内涵:在弘扬主旋律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提倡多样化方面, (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提到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五)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些意见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产生持续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周晓风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通古今,知正变
——中国戏剧价值体系的重建
傅谨
在20年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处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目前业内外已逐渐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继承的重要,其中艺术批评起了很大作用。1990年时我们出现了当代戏剧史上一个特别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曹操与杨修》 ,我们看它的评论,很少有作品提到《曹操与杨修》这个作品对传统做了什么样的继承。10年后出现了另一个同样好的作品,即《董生与李氏》 ,这是由一个现代题材的小说改编成的一个古装戏,但更重要的是梨园戏的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演绎。我们在说《董生与李氏》的优点时没有人会不提到它梨园戏丰厚的表演艺术传统。从《曹操与杨修》到《董生与李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戏曲理论、戏曲主导思想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关于表演技术问题。60年来的戏剧理论家们几乎没有人强调技术的重要性,都在戏曲领域说什么人物分析、主题思想等的重要性,都在做文学批评。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那些年轻的表演艺术家们在做新作品时,他们想得多的是我这个主题思想要怎么突破,内容要怎么突破。 这个问题的根子在于1949年后我们建立的艺术管理机构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它让一批不会演戏的人指导会演戏的人,当不会演戏的人指导会演戏的人,他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就一定要说你那个东西不重要,我这个东西才重要,于是刻意地弱化技术在戏曲中的重要性,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技术还有什么艺术?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意思是文辞所不能表达、不能精准传递的东西,我们需要用身体的方式、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表演的魅力、价值就在于它超越文辞的地方。人类发明那么多艺术,通过千百年来的努力,积淀出了无数套完整的表演技术,通过完整的身体表达方式来告诉我们,传递那些用词语所无法传递的东西,可惜的是我们那么多年积累起来的传统在这些年逐渐丢失。 这些年来,因为我们在不断讨论技术的重要性、身体语言的重要性,所以整个戏剧理论界这些年是有变化的,现在戏曲理论家不会像20年前那样片面地强调什么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所以现在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动力练功,能够掌握更多的技术手段。技术的重要性,这是使我们整个戏曲环境产生变化的一个原因之一。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不同剧种。剧种之间要互相学习的说法很多,可实际互相学习基本都是小剧种向大剧种学习。这个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多样性,很多剧种都开始越来越多地重新认识自己剧种的传统,重新发现自己剧种的表演技术,重新发现自己剧种不可替代的地方。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个领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戏剧理论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做的重要工作,我们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我们这门艺术,同时我还想说无愧于自己的感觉和良知,如果背离自己的良知和感知,那做出来的都不可能对这门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傅谨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