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有一本关于《红楼梦》的综合论文集叫《漱石集》,现在经重新整理编校,将解读《红楼梦》的文章结集到《解梦集》里,将有关专门讲《红楼梦》早期抄本的文章都归到《漱石集...
作为一部120回全本而言,蒙府本《石头记》抄本从上世纪60年代面世起至今,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红学家冯其庸、林冠夫、朱淡文、胡文彬等十余位先生,曾进行了深入的考辨,廓清...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严格地说,是不能彼此替代的。即使是同义词,在不同的语境,出自不同人物之口,不同的语气,表达同一含义时,也有选择哪个字,表达得最准确,最...
“五美吟”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都缺失本回,故以列藏本、甲辰本、戚序本等脂评本为解读底本。 本回宁府将贾敬灵柩请进城,停灵在家。贾敬之“宾天”...
江苏无锡前洲镇是冯其庸先生的故乡,2012年12月9日,前洲锦绣园南侧的冯其庸学术馆迎来了开馆庆典,对于其庸先生的学术生涯和无锡前洲的文化建设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日...
第七十九回已写到“三藩之乱”平。本回回首之所谓“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即指郑经败回台湾、“三藩”授首;而所谓“气病了柳五儿”,则指南明永历帝...
《红楼梦》是一部既浅易又艰深,既易读又难懂的书。二百多年来,《红楼梦》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而且愈演愈烈,一部封建时代的小说,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非但未见冷落,...
在一般阅读的经验中,西门庆与林黛玉一男一女、一“色魔”一“天使”,根本无法说到一起。但同是作为小说中人物,他们各自性格命运发展的逻辑过程,却正是有许多极相近似之处...
作者简介:童力群(1951—),湖北团风人,鄂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孟子谓万章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
在贾府里,贾芹是个小人物,所以谓其小,一是他的辈分低,与贾蓉、贾芸、贾蔷和贾兰一样,属于草字辈,是玉字辈的子侄。二是身份卑微,虽然与贾珍同族,但是并无钱财而与贾芸...
一 辨伪与认真 2000年12月,曹立波先生查找资料时,在北师大图书馆意外发现了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引起了红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该抄本共两函16册,半叶10行,每行30字...
吴藻(1799-1862),字苹香,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代三大女词人之一,亦是著名诗人和戏曲作家。传世作品有杂剧《乔影》(又名《饮酒读骚图曲》),词集《花帘词》...
往日,读俞平伯先生论《红楼梦》诸文,深感老一辈学人宏博浑厚,如入宝山,所获甚丰。唯其“林黛玉谈诗讲错了”一节,虽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发前人之所未发,而轻言曹公“...
悠久、浩繁的中国古典小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了民族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小说美学。这一美学至《红楼梦》攀上艺术之巅,前无古人,迄今后无来者,...
《红楼梦》因其复杂的内容、特殊的成书过程,在其阅读史中留下了一系列疑难问题。而在求解这些疑难的种种尝试中,可以说,留下的教训与取得的成绩,同样值得引起人们的深长思...
自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公元1791年),由程伟元、高鹗修订续作补充完成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之后,便有《红楼梦》人物绣像和插图随之出版,从此拉开了有清一代《红楼梦》...
一 吴世昌和胡辰先生关于“狱神庙”的观点和争论 《红楼梦》前80回的多种脂评本里,多次言及曹雪芹已佚的后40回中有与“狱神庙”相关的情节,共有4回的脂评中提及6次: 一是庚辰...
《红楼梦》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它何时开始被西方读者注意?宝玉、黛玉最初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中?在汉学研究渐盛的今天,这些问题被人们忘却或忽略...
20世纪20年代末,曾有人说《红楼梦》中“不可理解和最明显的错误,是关于各人的年龄问题”①。这话乍听起来虽略嫌刺耳,但却多少反映了这样一种事实:《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由意境构成的符号系统,或者说是一个审美意象系统。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最高峰的《红楼梦》,更是典型地体现了文学的这一特性①。可以说,《红楼梦》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