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以极快的速度迭代发展,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为普遍存在的代沟所区隔——它们也是代沟的具体内容。这导致“命运共同体”通...
文学破圈的“心理预期” 文学破圈是近年来大家讨论比较多的热门话题。这个“圈”真的存在吗?如何破?与新媒体跨界融合是不是破圈的唯一方向?诸如此类的分析,都是这个话题的...
从以“汉江绝唱”为书名来看,作家杨志鹏对于《汉江绝唱》(作家出版社2023年4月版)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是设定了较高的目标,怀抱了极大的期许的,那就是尽其所能地为泱泱汉...
一 一首诗是一个身体,一个用语言做成的身体。这个身体如果是活的,一定有一颗心;心内在于身体,必须是活的。身体有高矮胖瘦,形貌各异,但心却是无形的,是不可定义之物,它...
今天,也许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时代“共名”(陈思和认为,20世纪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概念来涵盖时代的主题。这些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深刻地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人对动物有一种特殊态度:人不是动物,又是“那些动物”之外的“其他动物”。人只要看到动物就会联想自己,这让动物成了一种无须提示的参照物,一面天然的镜子。文艺作品出现...
在《两京十五日》《大医》这些从书本体积和题材上来说都“大而厚”的历史小说之后,马伯庸的新作《太白金星有点烦》着实给人一种“小而薄”的感受。说它“小”,是说切口小,...
在社会物质财富剧增的今天,我们如何处理某些道德难题,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赵文辉用他的系列小说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赵文辉近年来创作的小说中,作家借助餐饮人...
叶炜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东进》,题材重大,意蕴深厚,形象鲜活,情节跌宕,是一部英气浩荡的新战争叙事力作,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呈现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贡献。 应该说...
按照萨义德的观点,作品的开端通常包含一个继之而起的意图,能够催生一定思想、意义。也就是说,作家的起笔往往颇具研究意趣。就像阿来喜欢在开端倾听时间:“那是个下雪的早...
1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22年前,作家出版社推出上下两册《大宅门》,一时“京城纸贵”,各大书店卖到脱销。22年后,作家出版社想再版《大宅门》,作者郭宝昌当即否定了这一...
上海女作家居平创作的笔记体小说集《天井》生动地描绘了上海特有的种种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真实地记录了石库门一百余年的建筑史、发展史,细腻地描写了石库门里人们的生活情状...
程绿叶《最美的雪》提供给我们一个诗的切入视角。从技术层面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传统的诗歌技法,而程绿叶的散文诗将传统技法和现代诗歌技术融会贯通,她写风、雨、夜晚...
【探寻细节的魅力与张力】 就像无法想象没有细节的生活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细节缺席的小说。细节作为作品的基本粒子,是建构作品的重要材料。细节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细节...
近读陈歆耕的长篇历史非虚构作品《蔡京沉浮》,深感“大文科”的视域是突破学术研究过度精细化、壁垒化的有效途径。陈歆耕近年来致力于历史非虚构创作,《蔡京沉浮》是他继《...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如果说他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角度希望更多的人去思考“世界是什么?人又是什么?”并进一步接受他的“绝对精神...
北京城里的普通人或无名之辈 读“新北京作家群专辑”,我首先想到那句话:“京城米贵,居大不易。”那么,今天,一个普通人/“无名之辈”如何在北京生存?也许,从本期“新北...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书写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剧变。小说以乡土主题为切入点,书写乡土社会逐步解体,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心...
我与重生素未谋面,但我们都在一个叫作“山明水秀-前吴之后”的微信群里。本书编者王少杰、潘丽云都是重生成长的见证人,他们不辞辛劳,本着要为家乡、为文学、为历史留下一个...
王艺涵在行文中一直采用文化维度,坚持在“有意义的文化背景”下解释各种张力的形成,并对各种不同的文化,以及涌现出的相互关联而又保持差别和张力的诸种观点保持最宽容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