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未来科技对文学的诱惑一样,历史对文学也充满吸引力。文学和历史之间的缠绕关系在文学界和历史学界都影响深远,文学中书写历史不仅可拓展文本的纵深感,也可在时间线索的...
李一鸣的散文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也充满了变数与不定。既有小桥流水的涓细,亦有大江大河的开阔。 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李一鸣的散文集《在路上》还让读者感受...
讲话时音声中带着来自南国的软糯,又因为学界泰斗的身份而令人感到只能恭敬地远望,亲和又庄重,慈善又伟岸,这是几面之缘中我对年逾九旬的谢冕先生的印象。直到《爱简》出版...
近读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八卷本《尧山壁文存》,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拿起诗歌,又想读散文。那白描写真,清水无香,那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迎着阳光扑面而来,无色无嗅,...
关键词: 《北爱》 近一个时期,作家老藤的创作趋势呈爆发状。他先后发表了《战国红》《铜行里》《刀兵过》《北地》《北障》等。这些作品在文学评论界都有非常好的口碑和评论...
历史人物的当代解读一直是散文随笔创作中的重镇,尤其是那些试图从思想、观念乃至灵魂层面解读历史人物的鸿篇巨制,不仅要面临对历史人物本事透彻了解的难题,更要直面难以接...
作家迟子建曾说过:“一个作家命定的乡土可能只有一小块,但深耕好它,你会获得文学的广阔天地。无论你走到哪儿,这一小块乡土,就像你名字的徽章,不会被岁月抹去印痕。”“...
如何在报告文学写作中融入审美性,突破新闻写实化叙事的文体边界,重建个性化的文学表达视野,以非虚构的文本实践有力回应时代焦点和现实问题,这是王国平在作品集《文学的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又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诗人、文学批评家何向阳的散文集《澡雪春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月出版)正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
自20世纪90年代转向精神生态研究以来,鲁枢元在文明互鉴的语境中汲取各种生态思想和观念体系,以丰富其生态文艺学、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后来,他调整了聚焦目光,将视野从西...
马金莲的新作《爱情蓬勃如春》看似讲述爱情故事,实则是以这个古老的文学主题为引子叙述人生,从人生遭遇中反观生命。蓬勃如春的不只是爱情,还有生命,正如小说封底的那句话...
“乡愁意识”可说是《冬茅的行板》的书写底色。家乡情结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最丰富、最珍贵的部分。写自己的家乡,在文本里面渗入乡愁,是无数优秀作品的必要手段。《冬茅的行板...
阅读的意义 每人的阅读经验不同,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写作者而言,应拥有一定数量的阅读,这是无法绕过的事业路径。都说科学是一种抽象,比如数学或物理学,有许多定理和...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如何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答案或有万千,但有这样一群来自内蒙古田间地头、牧野草场的农牧民作家,多年以质朴坚实的文笔刻画万物和生活的悲喜,用创作实...
[ 一、当“村庄”成为主人公 ] “70后”代表作家乔叶的最新长篇小说《宝水》近37万字,500余页,读者握在手中自能感到沉甸甸的分量。小说封面晕染的淡彩村落、大地底色,以及莫言...
人诗互证,既是诗歌的源头,也是诗歌未来的方向。 人诗互证,就是抒情言志,就是情动于中形之于言。 人诗互证,就是“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就是五四新诗革命强调的...
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在现实层面的飞速进展,当代文学中的城市书写似乎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如果从所谓“文学反映现实”的维度来看,中国的城市文学的“黄金年代”确实也该到来...
杨志鹏长篇新作《汉江绝唱》摆在桌前便让人眼前一亮,深感志鹏选准了一个被历史久久遗忘的重大题材。汉江位于亚洲腹地,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巴山地,长驱三千余里, 滋秦...
《夜樱与四季》,很好的书名,沉静的况味。 想起宫本辉,有篇小说,也叫《夜樱》。中年丧子的绫子,庭院种着樱花,一蓬一蓬,在春风的吹拂下,无声地飘散。年轻贫穷的小夫妻恳...
长篇小说《金枝》(1)涉及周氏家族百年来五代人的情感和命运,写作动机为作者邵丽本人呈现家族历史的意愿。作品中出场人物较多,一些人在不同时段被反复放置到小说文字所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