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一鸣散文集《在路上》:小溪之形,大河之境

http://www.newdu.com 2023-07-12 海口日报 朱宜尧 参加讨论

    

李一鸣的散文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也充满了变数与不定。既有小桥流水的涓细,亦有大江大河的开阔。
    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李一鸣的散文集《在路上》还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不一样。作家围绕“在路上”的“那些人”“那些年”“那些地”“那些事”来抒写。所见风景有日常有典籍,有书信有书评,有个体的自言自语有生命的心音叩问,有写人的追思有写事的追忆,有书稿有访谈,有行之美食有思之花絮。
    细节之花
    作家在《序》里系了一个“结”。目光除了聚焦他的文字,还聚焦到他本人,他的生命上来。他的“去”和“留”将是怎样不同凡响的人生啊!这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去,是不是一种激励,或是一种打击?我想肯定都有。带着这样的问题,顺着他的思路,开篇就读了与书同名散文《在路上》。
    作家对于生活中能引起共鸣的“点”他抓得牢,在我看来是“破了皮儿的小细节”而已,但作家写得颇为生机。比如说,“车座皮儿磨得稀薄发白”“用桐油擦过的泛着光泽的小杌子”“拉得嗓子直冒火的窝头”“枣红的夹袄一起一落”等等。这样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作家描写得极为细致,如同一束束灯光打在了幽暗的舞台。文字陡然有了明暗,有了色彩,有了情感,有了神气。
    关于细节,作家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扩大,没有充实,没有用语言堆积,没有发挥主观的想象让细节呈现光芒,而是偏偏展现了细节的真实,以及他对细节“一笔带过”的功力与神勇。作家让细节“拍照”,让细节“说话”,让细节酝酿出了情感,使得细节有了“一针见血”的力量,瞬间激发了读者,大脑立即浮现当年的照片来,也勾起了我的回忆,想起了当年上顿下顿吃窝头,跟我妈说“肚子眼儿细吃不进去”“吐酸菜水”的话来。那时幼小无知,真是天真,嗓子眼儿说成了肚子眼儿,反酸水说成了酸菜水,成了家人谈趣的笑料。
    李一鸣推崇“有我”“主真”“由自”的散文。他说散文写作是个体生命最直接、自如、自由的诉诸与表达,不仅饱含作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客体世界的深刻体验与揭示,更是作家心灵的真实“自传”。
    因此,我常感觉作家内心的痛苦、细节和情感,它们三者之间纠缠的微妙关系。也看得出来,贫困且年幼的他,情感一直被压抑,一直被嘲讽,一直控制,一直忍让。他身体有个闸口,情感如小溪涓涓细流。可是,在散文《在路上》的中段,作家用了让读者心胸开阔的“远山如黛,万木葱茏,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这十六个字,忽然笔锋一转,一吐胸中多年不快。人生之路,终于迎来了大江大河,终于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快哉!
    他的文章如同他成长的生命,从艰苦的小溪终于迎来了大河的开阔。
    哲思之蕴
    李一鸣的散文,语言简朴,常有三四六七八字对等,充满了诗意与哲思。这一点符合作家本人所说的“哲学意蕴”。说得形象一点,有小溪之形,更有小溪之神思。你看他写“鲁院”,真是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又诗意蹁跹,言浅意深,足见功力。
    “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
    “一”和“十”,自然想到了以一当十。两个“小”合在一起,还“以一当十”,就不见得真的“小”了,即便是小,那也是小得美,小得趣,小得有品。人,要懂得如何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隐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又要懂得如何藏。有时藏巧,有时藏拙。有时藏巧于拙,有时藏拙于巧,有时藏巧守拙,有时藏拙守巧。再回到“鲁院”本身,是列位文学大家相聚学习的宝地,定是非同一般,建筑特色非常,映衬了中国古典园林哲学,但我见来,却是人生哲学,用作家原话可能更有分量:“藏露相衬,疏密相间,虚实相合,旷奥相契”,同时兼顾“补而不满,隔而不绝,界而未界”的哲学意蕴。
    李一鸣的散文很多适合朗诵。大量的排比,诗性的语言,增加了散文的韵律与节奏。有诗与词的交融交错,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有大河滔滔之音。读来心旷神怡。这段话,给在人生路上、阅读路上、写作路上的人多大的信心和力量啊!
    读李一鸣的散文,在他的生命里,在他的“小溪之形,大河之境”中,有益智,解郁,强心,增力之功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