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对于诗歌的发展脉络与艺术创新,从审美途径看,当是“唐诗作酒,宋词当歌,元曲为梦”。纵观今古,诗歌的最高意境当属唐代,唐诗的风华绝代缔造了一个诗歌王...
作为一个叙事文本,《不老》的叙事奥秘就潜隐在它的结尾。小说第18章以一种纯粹的、高浓度的寓言形式将其叙事语法和盘托出,小说漫长的能量储备最终一次性地在结尾擦亮。回溯...
世界播迁的背景下,久经年月的往事与家族绵延有何悲喜交织?一生爱国、半生漂泊的华侨家族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曲折故事?在散文集《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中,作者刘登翰结合其...
真实是散文写作的第一伦理,散文文体的价值和散文的为文基础是真实。这种真实,既是作者个人层面的主观问题,也是散文文体的客观要求,是作者与读者签的一份文体契约,这个契...
百感交集之中,读完祝勇这本极具分量的新作。虽是新作,写的却是旧事。虽是旧事,却是之前我不曾深入了解过的一段历史。它非个人的历史,亦非国家的历史,而是一段文化史、一...
面对小镇,我们从来不只拥有“留下”和“离开”的二元选项。颜歌用她的写作与作品共同完成了这出漫长的“出平乐镇记”,其珍贵的启示,正落在留下和出走,离开与回归的流连、...
葛亮于2022年8月出版了长篇小说《燕食记》。在创作过程中,葛亮不仅用想象的方式来描摹粤港地区的历史,还采取实证、访谈等方式,还原这一地区历史,想象的部分连接着时代,实...
读罢小说,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医者难以自医”的古老命题,是优等生文化与现代性精神症候的弊病与创痛。但小说或许可以呈现一个更具有救赎意味的“人间”,用一种更为深入泥...
■尽管记忆这东西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一旦它根植于作者的理想园地,就很难连根拔起,久而久之,成长为一棵丰满的想象之树,并通过语言文字被描绘出来,同时也成为一片树...
故事、人物、环境是小说三要素,小说当然需要独特、精彩的故事情节,逼真、夺目的生活细节,原色原味的非虚构场面,但更需要新颖、多样、创新的人物形象。人永远是世界的主体...
笨水这组诗,给我的震撼和回响,不亚于阅读一部浑厚、壮阔的长篇小说。 《人间无小径》这组诗意境阔大,将人置放在宇宙万物背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超越世俗世界的无限意义,...
关键词: 乌兰其木格 乌兰其木格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研究者,这是大多数人对她的第一印象。迄今为止,她在内蒙古、天津、河北、宁夏、山东、北京等多个省市生活和求学。博士毕业...
昔日点石成金的毕飞宇,暌违十五年,重出江湖,携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原载《收获》长篇2023年第三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隆重返场。文字的盛宴、精神的狂奔、...
《怀揣手艺的人》是诗人凸凹为大国工匠敬献的诗篇。“手艺”是指匠人们凭借灵巧双手打造器物的技艺,它绝不是某种机械重复性劳动,而是包含着审美属性的艺术性创造。在这本专...
“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来源于说唱歌手董宝石的调侃,经由网友的热议、媒体的炒作和学者的辨析,逐渐成为继赵本山喜剧小品之后东北文艺具有标识性的词汇。其当然不是一个严...
《高专的诗》薄薄一本,份量却重。多年的光阴仅浓缩成 57 首小诗,注满真情,激荡着思想的潮汐,展现了一个渴望爱情、渴望欢乐的播梦者的心灵世界,也创造出了一个个让人沉醉的...
编者按 2023年8月21日,“新南方写作:流动性与未来性”文学交流活动在广州花城文学院举行。活动达成了“立足今日南方以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方故事...
王跃文在中年“变法”后,作品题材有明显转向:由早期的政治生态转向社会历史、都市情感、乡土人文,极大地拓展了创作视野。文学是人学,作家对人性的洞察和剖析,应当兼顾起...
墨,渐渐散开,如小说之生成。 《余墨》起笔冷峻克制,从墨迹还未晕染开的浓稠晦暗开始铺垫故事,是拿掉人之存在的夜晚,是关乎行旅的高铁列车,是有去处无来处的微茫,是遥望...
李樯的小说是诗性的。情动而发,几乎是他一切叙事的开端,这在他写于2000年左右的一系列有关青春岁月的小说中就已显现。其中,青春的狂热懵懂、日常生活的困顿、人性的促狭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