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8)


    (西魏大宁初,尚书郎袁聿脩以太常少卿身份到各省巡视。经兖州,曾任尚书的老朋友邢卲任兖州刺史,临别时向袁赠送白绸。袁聿脩婉拒,在给邢卲的信中说:)“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卲复信对此表示理解。) 
      
    这里要理解什么是“瓜田李下,古人所慎”,这就是推导出这话的含意。假设袁聿脩是第一个使用“瓜田李下”这说法的人。当他写到“今日仰过,有异常行(今日到此不是平常出行)”之后,下面想说因此要避嫌。如果直白地提到“避嫌”,可能使邢卲面子很不好过,于是他想到古乐府《君子行》有几句诗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用于此非常贴切。这时他有两种选择:全文照引或简化。他选择了简化,把这几句诗简括为四个字“瓜田李下”的不完备表述;“瓜田李下”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明说,这样的表述也是不完备的。邢卲也都是熟读诗书之人,当他读到“瓜田李下”时,他会通过其心理模型中建基于长期记忆的知识结构实施A:x→A:(x)y的感知过程,于是在他的大脑映像中会将“瓜田”“李下”同与之相邻的其余诗句构成一个整体(集成律:话语A出现在{y},则A→{y});这样,“瓜田李下”就被感知为:“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同原文相比,这已经较为完备了,但还要再进一步识解才更为完备;这时可运用相似性感知方式,即在话语A中出现x,如果在某一可认定的情境中x同y相似,则A:x→A:(x)y):瓜田纳履、李下整冠,疑似摘瓜摘李;不这样做,就避免怀疑了。 
    从这个例子可知,所谓话语理解,就是找一个理由,把前后的话语连通为“讲得通”的说法。不作阐释补足,袁聿脩的话可能费解;若补足和阐释为“古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以求不处嫌疑间”,那就“讲得通”了。这个理解过程可体现为一连串的“如果x则y”的推理过程: 
      
    如果是“瓜田李下”(显性表述),则可能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隐性表述1); 
    如果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则可能是“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隐性表述2); 
    如果是“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则可能就是“古人所慎”之处。(隐性表述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