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4)


    3.关于心理模型 
    “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 MM)这一概念,是美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1943年出版的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提出来的。他试图对人类的认识提出一种总体的解释,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通过心理模型这一机制。Craik去世以后,他的这一假设在1980年代重新引起注意,其中Gentner&Stevens 1983年编的论文集Mental Models和Johnson-Laird 1983年出版的专著Mental Models的影响较大。根据Craik的说法,心理模型是心智对实在的或想象的情况的表征,人们运用这样的表征来理解各种特定现象,以作出预测、推理和解释。Norman曾给出对心理模型的概括说明:心理模型是“人们在同环境、同其他人、同科技的人造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同自己和同涉及的事物有关的内在的心智上的模型,这些模型为理解所面对的相互作用提供预测和解释力。”[3:7-14]Craik曾经说明,人们所建构的心理模型,其实是许多的小型的心理模型(small-scale models)。正因为这样,在英语文献中,mental models常用复数。有的心理模型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所谓心理模型,其实就是大脑深处关于世界的内心映像,正是这些映像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限定在我们熟悉的范围之内;心理模型是微妙的,因为通常人们并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及其影响;心理模型也是强有力的,因为它可以限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4:8]。 
    近二三十年,对心理模型的描述主要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以Gentner和Stevens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心理模型是大脑里以长期记忆为基础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内心映像,包含一系列人们所面对的情景,而且提供同这些情景有关的各种系统的活动的信息,是可表征外部世界物理系统因果机制的心智内部的概念系统[5:99-129]。另一种以Johnson-Laird为代表,他认为心理模型作为一种心理表征,指的是人们以即时的短时记忆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心理映像;人们为表征现实而建构起来的这样的内部模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模型”具有相似性;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推理的基本形式[6:71-115;7:45-51;397]。 
    心理模型的研究更是当前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认知科学家在进行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时常常参照心理模型的研究成果。认知科学把心理模型建构看成是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内在表征,强调心理模型的建构来源于人类先在的经验知识和有关图式知识及过去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积累;心理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模型的运用是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8:18-23,44,176]。参考众人的论述,从认知的维度来说,心理模型还有如下重要特征:心理模型是认知主体知识结构的表现形式,或称心智中的知识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一抽象的知识结构由大大小小的类知识或抽象知识的“知识集”构成,是人们的知识、经验、信念经由大脑的长短期记忆储备起来并经抽象和整合,成为复杂的知识网络系统,体现为由历时、共时的各种规则规律汇集成的集合体,这些规则规律组成默认的层级和结合为各种范畴;心理模型将复杂的现象抽象为一个个简单的表征形式,通常是以“如果x则y”的形式呈现出来;心理模型是一切推理活动的心理基础[6;9:15-33;10:343;11; 12:133-153;13:1-6]。这样的观点,是赋予心理模型一种较为广义的阐释,是一种广义的心智上的模型,“在外延上包含了在推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各种内部知识结构”,使我们“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学家[所]关心的心理意象、语义特征、语义网、原型、框架、脚本、图式、心理模型、知觉符号系统、素朴理论等等形式的内部心理结构的研究成果”[14:65-72]。有研究者把心理模型里的知识结构类比为“图式”一类的概念[15]。不同的科学家对这样的知识结构作过不同的表述;除了框架、脚本、计划以外,还有诸如常规关系、心理意象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