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10)


    这样的理解就会“说不通”。从这里可以看到,作为下向因果力的主要表现形式的高层级对低层级的选择和控制,就是显性表述触发的常规关系的多样性在下向因果关系的压力下收敛为一个最合理的可能性。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们试图建立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内容如下:以心理模型的知识结构为参数,根据初始条件约束和边界条件约束在知识结构里建立下向因果关系域,话语的显性表述在域内搜索常规关系,并在下向因果力的制约下被因果化,使话语在知识结构里突现因果关系从而获得理解。模型具体表达如下
    前提:言语交际的逻辑先设设定,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常规关系。 
    因果化过程: 
    1.根据初始条件约束和边界条件约束,设Y为下向因果关系域; 
    2.根据常规关系,话语显性表述H在Y域内被因果化; 
    3.据此认定隐性表述I; 
    4.据I获得对H在域内的合理性解释。 
    约束条件: 
    1.初始条件约束,即话语H提供的约束; 
    2.边界条件约束,即从对语境认定提供的约束。 
    注    释: 
    ①在话语A中出现x,如果在某一可认定的情境中(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实际出现过的和只是认识上的,等等)x同y相邻/相似,则A:x→A:(x)y(“→”表“内在地蕴含着”或“可推导出”)。在认定了x曾同y相邻/相似前提下,这可简化为因果式:“如果x则可能(x)y”,并可引申出若干引理(corollary),如: 
    <1>交换律:在话语A中出现x,如果在过去一语境中x曾同y相邻/相似,则可能A:x→A:x'y; 
    <2>突变律:在话语A中出现x,如果在过去一语境中x曾同y相邻/相似,则可能A:x→A:xy'; 
    <3>集成律:在话语A中出现x,话语A是关于{y}的,则可能A:x→{y}。 
    并都可简化为:如果x,则可能x'y/则可能xy'/则可能{y}。(徐盛桓,2006c:107- 111)  (责任编辑:admin)